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7-29页 |
1 绪论 | 第29-4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9-3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45页 |
1.2.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提出与应用现状 | 第30-32页 |
1.2.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1.2.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韧性研究现状 | 第37-41页 |
1.2.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功能性研究现状 | 第41-43页 |
1.2.5 钢纤维混凝土的功能性研究现状 | 第43-4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5-4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4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45-48页 |
2 常温养护特细钢微丝复合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与本构 | 第48-82页 |
2.1 引言 | 第4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8-50页 |
2.2.1 原材料 | 第48-50页 |
2.2.2 制备工艺 | 第50页 |
2.3 压折强度与应力-应变关系 | 第50-57页 |
2.3.1 测试方法 | 第50-51页 |
2.3.2 压折强度 | 第51-55页 |
2.3.3 抗折弯拉应力-应变关系 | 第55-57页 |
2.4 棱柱体抗压强度、变形与本构 | 第57-70页 |
2.4.1 测试方法 | 第57页 |
2.4.2 棱柱体抗压强度 | 第57-59页 |
2.4.3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 第59-62页 |
2.4.4 应力-应变关系 | 第62-65页 |
2.4.5 本构模型 | 第65-70页 |
2.5 劈裂抗拉强度与应力-应变关系 | 第70-74页 |
2.5.1 测试方法 | 第70-71页 |
2.5.2 劈裂抗拉强度 | 第71-73页 |
2.5.3 应力-应变关系 | 第73-74页 |
2.6 增强机理 | 第74-8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3 加速养护特细钢微丝复合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与本构 | 第82-117页 |
3.1 引言 | 第82-83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83页 |
3.3 压折强度、抗弯强度与应力-应变关系 | 第83-90页 |
3.3.1 测试方法 | 第83-84页 |
3.3.2 压折强度 | 第84-86页 |
3.3.3 抗弯强度 | 第86-87页 |
3.3.4 抗折弯拉应力-应变关系 | 第87-89页 |
3.3.6 抗弯弯拉应力-应变关系 | 第89-90页 |
3.4 棱柱体抗压强度、变形与本构 | 第90-100页 |
3.4.1 测试方法 | 第90页 |
3.4.2 棱柱体抗压强度 | 第90-92页 |
3.4.3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 第92-94页 |
3.4.4 应力-应变关系 | 第94-97页 |
3.4.5 本构模型 | 第97-100页 |
3.5 劈裂抗拉强度与本构 | 第100-103页 |
3.5.1 测试方法 | 第100页 |
3.5.2 劈裂抗拉强度 | 第100-102页 |
3.5.3 应力-应变关系 | 第102-103页 |
3.6 增强机理 | 第103-11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4 特细钢微丝复合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韧性 | 第117-198页 |
4.1 引言 | 第117页 |
4.2 压缩韧性 | 第117-127页 |
4.2.1 测试方法 | 第117-118页 |
4.2.2 折后压缩韧性 | 第118-123页 |
4.2.3 立方体压缩韧性 | 第123-125页 |
4.2.4 棱柱体压缩韧性 | 第125-127页 |
4.3 弯曲韧性 | 第127-160页 |
4.3.1 评价方法 | 第127-128页 |
4.3.2 抗折弯曲韧性 | 第128-135页 |
4.3.3 抗弯弯曲韧性 | 第135-137页 |
4.3.4 切口梁的弯曲韧性 | 第137-146页 |
4.3.5 板的弯曲韧性 | 第146-151页 |
4.3.6 基于复合材料理论的弯曲增韧模型 | 第151-160页 |
4.4 断裂韧性 | 第160-183页 |
4.4.1 混凝土断裂力学的提出 | 第160-161页 |
4.4.2 断裂模型及参数表征 | 第161-167页 |
4.4.3 测试方法 | 第167-168页 |
4.4.4 三点弯曲断裂 | 第168-179页 |
4.4.5 四点剪切断裂 | 第179-183页 |
4.5 冲击韧性 | 第183-196页 |
4.5.1 测试方法 | 第183-185页 |
4.5.2 动态冲击韧性 | 第185-192页 |
4.5.3 动态冲击本构模型 | 第192-1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96-198页 |
5 特细钢微丝复合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功能性 | 第198-261页 |
5.1 引言 | 第198页 |
5.2 电学性能 | 第198-212页 |
5.2.1 测试方法 | 第198-199页 |
5.2.2 直流导电性能 | 第199-203页 |
5.2.3 交流导电性能 | 第203-206页 |
5.2.4 导电机理 | 第206-212页 |
5.3 感知性能 | 第212-245页 |
5.3.1 测试方法 | 第212-214页 |
5.3.2 压敏性能 | 第214-226页 |
5.3.3 抗折弯拉感知性能 | 第226-232页 |
5.3.4 劈拉感知性能 | 第232-237页 |
5.3.5 弯曲拉伸与断裂感知性能 | 第237-245页 |
5.4 其它功能性能 | 第245-259页 |
5.4.1 阻尼性能 | 第245-250页 |
5.4.2 电磁波屏蔽与吸收性能 | 第250-256页 |
5.4.3 热学性能 | 第256-257页 |
5.4.4 耐磨性能 | 第257-2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259-2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261-264页 |
6.1 结论 | 第261-263页 |
6.2 创新点 | 第263页 |
6.3 展望 | 第263-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264-273页 |
附录A 特细钢微丝复合RPC动态冲击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的对比 | 第273-275页 |
附录B 特细钢微丝复合RPC循环压缩时FCR与应力之间的时程关系 | 第275-2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279-282页 |
致谢 | 第282-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