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8-10页 |
1.2.1 有关地质理论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油气富集成藏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9页 |
1.2.3 断裂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9-10页 |
1.2.4 油气开采现状及断控富集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3.3 研究难点 | 第12-13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9页 |
2.1 塔北隆起构造背景 | 第14-15页 |
2.2 地层发育及特征 | 第15-16页 |
2.3 研究区沉积储层特征 | 第16-19页 |
2.3.1 沉积特征 | 第16-18页 |
2.3.2 储层特征(概况) | 第18-19页 |
第3章 英买2地区奥陶系断裂解析 | 第19-49页 |
3.1 断裂发育 | 第19-24页 |
3.1.1 断裂及断裂带发育 | 第19-21页 |
3.1.2 英买2地区奥陶系断裂期次 | 第21-24页 |
3.2 断裂特征与构造样式 | 第24-30页 |
3.2.1 南北向断裂带 | 第24-27页 |
3.2.2 北西向断裂带 | 第27-28页 |
3.2.3 北东向断裂带 | 第28-30页 |
3.2.4 北北东向断裂带 | 第30页 |
3.3 断裂构造演化与格局 | 第30-33页 |
3.4 断裂带裂缝发育 | 第33-37页 |
3.5 断裂带活动性及有效性 | 第37-49页 |
3.5.1 断裂活动输导性分析 | 第37-39页 |
3.5.2 断裂带裂缝有效性研究 | 第39-49页 |
第4章 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富集与部分地化特征 | 第49-72页 |
4.1 油气圈闭及油气富集特征 | 第49-57页 |
4.1.1 英买2地区储层与圈闭特征 | 第49-54页 |
4.1.2 基于开发现状的油气横向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4.1.3 基于钻测井认识的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4.2 奥陶系典型缝洞带解剖 | 第57-63页 |
4.2.1 YG2缝洞带内油气富集特征 | 第58-59页 |
4.2.2 YM206缝洞带内油气富集特征 | 第59-61页 |
4.2.3 YM204缝洞带内油气富集特征 | 第61页 |
4.2.4 YM2-12-1缝洞带油气富集特征 | 第61-63页 |
4.3 碳酸盐岩油气地化特征 | 第63-72页 |
4.3.1 原油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6页 |
4.3.2 原油成熟度特征 | 第66-72页 |
第5章 英买2地区奥陶系断裂对油气成藏富集控制作用 | 第72-88页 |
5.1 断裂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键事件的耦合关系 | 第72-78页 |
5.1.1 油气充注期次 | 第72-75页 |
5.1.2 断裂期次与油气充注期次的耦合性 | 第75-78页 |
5.2 断裂带有效性与油气富集的耦合关系 | 第78-86页 |
5.2.1 油气富集运移路径 | 第78-84页 |
5.2.2 断裂有利区带与油气运移富集的耦合性 | 第84-86页 |
5.3 英买2地区奥陶系断裂作用与油气富集成藏模式 | 第86-8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