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园《西域闻见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选题背景及学术意义 | 第7-8页 |
二、学术史概述 | 第8-13页 |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3-14页 |
四、重点与难点 | 第14页 |
五、学术目标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西域闻见录》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5-25页 |
第一节 西域行政沿革概要 | 第15-17页 |
一、“西域”界定 | 第15页 |
二、汉唐时期的西域 | 第15-16页 |
三、宋元明时期的西域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清代西域及文化概述 | 第17-21页 |
一、准噶尔部统治时期的西域 | 第17页 |
二、清朝统一西域 | 第17-18页 |
三、清代西域文化 | 第18-21页 |
第三节 《西域闻见录》的产生 | 第21-25页 |
一、椿园及其生平 | 第21-23页 |
二、《西域闻见录》题解与资料来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西域闻见录》版本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殊异的书名与版本 | 第25-28页 |
一、殊异的书名 | 第25-27页 |
二、殊异的版本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闻见录”系统及版本意义 | 第28-30页 |
一、“闻见录”系统版本 | 第28-29页 |
二、“闻见录”本系统的版本意义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琐谈”系统及其版本意义 | 第30-33页 |
一、“琐谈”系统版本 | 第30页 |
二、周氏刻本的《西域总志》版本面貌 | 第30-32页 |
三、《西域总志》的版本意义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西域闻见录》的体例与内容 | 第33-41页 |
第一节 《西域闻见录》体例与特点 | 第33-34页 |
一、《西域闻见录》的体例 | 第33-34页 |
二、《西域闻见录》的特点 | 第34页 |
第二节 《西域闻见录》的内容与不足 | 第34-41页 |
一、《西域闻见录》的内容 | 第34-39页 |
二、《西域闻见录》的不足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西域闻见录》的文献价值 | 第41-51页 |
第一节 史志价值 | 第41-43页 |
一、民族迁徙的如实记载 | 第41页 |
二、城市发展的见证 | 第41页 |
三、民族贸易的兴盛 | 第41-42页 |
四、国家边界意识的萌发 | 第42页 |
五、记时与历算的记录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文学价值 | 第43-45页 |
一、语言流畅,简洁明了 | 第43页 |
二、绘人状貌,生动形象 | 第43-44页 |
三、语句工整,富有韵味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民俗文化价值 | 第45-48页 |
一、对物质民俗的描述 | 第45-47页 |
二、对社会民俗的详载 | 第47页 |
三、对精神民俗的叙写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地域文化价值 | 第48-51页 |
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 第48-49页 |
二、汉文化的植入与扎根 | 第49-50页 |
三、丝路文化交流的繁盛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西域闻见录》不同版本图照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