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小麦品种纯度鉴定的方法及进展 | 第8-10页 |
1.1.1 形态鉴定法 | 第8-9页 |
1.1.2 生化标记鉴定法 | 第9-10页 |
1.1.3 DNA分子标记鉴定法 | 第10页 |
1.2 指纹图谱构建的方法及进展 | 第10-11页 |
1.2.1 生理生化指纹图谱技术 | 第10-11页 |
1.2.2 DNA指纹图谱技术 | 第11页 |
1.3 DNA分子标记在小麦品种纯度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 第11-15页 |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2页 |
1.3.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12-13页 |
1.3.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13页 |
1.3.4 简单序列重复(SSR) | 第13-14页 |
1.3.5 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 | 第14-15页 |
1.3.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第15页 |
1.4 小麦杂株类型及产生原因 | 第15-18页 |
1.4.1 机械混杂类 | 第16页 |
1.4.2 生物学混杂类 | 第16页 |
1.4.3 剩余变异类 | 第16-18页 |
2.引言 | 第18-19页 |
3.材料和方法 | 第19-2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3.2 田间试验与性状调查 | 第19页 |
3.3 仪器设备与化学试剂 | 第19-20页 |
3.3.1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3.3.2 化学试剂 | 第19页 |
3.3.3 试验引物 | 第19-20页 |
3.4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 第20-23页 |
3.4.1 DNA提取 | 第20页 |
3.4.2 DNA样品的质量 | 第20-21页 |
3.4.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21页 |
3.4.4 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21-23页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3-24页 |
3.5.1 农艺性状数据分析 | 第23页 |
3.5.2 分子标记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4.1 不同豫农186样品和姊妹系农艺性状差异 | 第24-27页 |
4.1.1 不同豫农186样品和姊妹系农艺性状的变异 | 第24-26页 |
4.1.2 不同豫农186样品和姊妹系农艺性状的差异性 | 第26-27页 |
4.2 不同豫农186样品和姊妹系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27-29页 |
4.3 小麦新品种豫农186与其他30个主推品种的SSR图谱分析 | 第29-35页 |
4.3.1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29-30页 |
4.3.2 小麦新品种豫农 186 与其他 30 个主推品种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4.3.3 小麦新品种豫农186与其他30个主推品种的指纹图谱 | 第31-35页 |
5.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5.1 小麦新品种豫农186纯度的鉴定方法 | 第35-36页 |
5.2 小麦新品种豫农186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ABSTRACT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5-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