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7页 |
1.1 褪黑素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1.1 褪黑素的发现及命名 | 第13页 |
1.1.2 褪黑素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1.1.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1.4 褪黑素与非生物胁迫 | 第15-16页 |
1.2 生长素 | 第16-19页 |
1.2.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第16页 |
1.2.2 生长素的合成 | 第16-18页 |
1.2.3 生长素的运输 | 第18页 |
1.2.4 褪黑素与IAA的关系 | 第18-19页 |
1.4 14-3-3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1.4.1 14-3-3蛋白命名及其结构 | 第19页 |
1.4.2 14-3-3蛋白配体 | 第19-20页 |
1.4.3 14-3-3蛋白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20-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6 该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45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7-28页 |
2.2 常用试剂的制备 | 第28-30页 |
2.2.1 MS培养基的制备 | 第28页 |
2.2.2 LB培养基的制备 | 第28页 |
2.2.3 褪黑素溶液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4 种子消毒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 种子的消毒 | 第30页 |
2.4 拟南芥的生长环境 | 第30-31页 |
2.4.1 拟南芥在MS培养基上的生长 | 第30页 |
2.4.2 拟南芥在土壤中上的生长 | 第30-31页 |
2.5 拟南芥在不同平板上的生长 | 第31页 |
2.6 RNA-seq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31页 |
2.6.1 低浓度褪黑素和生长素RNA-Seq样品的准备 | 第31页 |
2.6.2 高浓度褪黑素RNA-Seq样品的准备 | 第31页 |
2.7 RNA-Seq数据的分析 | 第31-32页 |
2.8 拟南芥14-3-3家族的基因克隆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2-33页 |
2.8.1 拟南芥14-3-3家族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页 |
2.8.2 拟南芥14-3-3家族RNAi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2.8.3 拟南芥14-3-3家族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 第33页 |
2.9 二穗短柄草14-3-3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 | 第33-34页 |
2.10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34页 |
2.11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 | 第34页 |
2.12 二穗短柄草4-3-3家族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34页 |
2.13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的克隆 | 第34-39页 |
2.13.1 引物设计 | 第34-35页 |
2.13.2 二穗短柄草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2.13.3 DNA消除 | 第36页 |
2.13.4 cDNA的合成: | 第36页 |
2.13.5 候选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2.13.6 连接产物转化及重组质粒的蓝白筛选 | 第38页 |
2.13.7 菌落PCR鉴定 | 第38-39页 |
2.14 质粒的提取 | 第39页 |
2.15 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39-40页 |
2.16 农杆菌的转化 | 第40页 |
2.17 拟南芥侵染 | 第40页 |
2.18 筛选抗性植株 | 第40-41页 |
2.19 干旱实验 | 第41页 |
2.20 盐胁迫 | 第41-42页 |
2.20.1 在土壤中的盐胁迫 | 第41-42页 |
2.20.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盐胁迫 | 第42页 |
2.20.3 幼苗生长过程中的盐胁迫 | 第42页 |
2.21 冻害胁迫 | 第42页 |
2.21.1 土壤中的冻害胁迫 | 第42页 |
2.21.2 MS培养基上的冻害胁迫 | 第42页 |
2.22 渗透胁迫 | 第42-43页 |
2.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3-44页 |
2.24 荧光定量实验(Real Time PCR,RT-PCR) | 第44-45页 |
第3章 褪黑素对拟南芥根系生长和转录组的影响 | 第45-7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1.2 转录组样品的的准备 | 第45页 |
3.1.3 RNA-seq数据的分析 | 第45页 |
3.1.4 拟南芥的种植与生长环境 | 第45页 |
3.1.5 根长实验 | 第4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5-68页 |
3.2.1 低浓度褪黑素促进野生型拟南芥根系的生长 | 第45-46页 |
3.2.2 低浓度褪黑素处理对转录组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3 低浓度褪黑素和生长素诱导差异基因的GO富集性分析 | 第47-50页 |
3.2.4 低浓度褪黑素和生长素处理后各代谢途径的富集性分析 | 第50-52页 |
3.2.5 低浓度褪黑素和生长素诱导的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2-53页 |
3.2.6 低浓度褪黑素对IAA突变体yucQ的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7 生长素运输抑制剂TIBA对褪黑素促进拟南芥根系伸长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8 生长素合成抑制剂对褪黑素促进拟南芥根系伸长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9 高浓度褪黑素抑制野生型拟南芥根系伸长 | 第56-57页 |
3.2.10 高浓度褪黑素处理后转录组水平的变化 | 第57-58页 |
3.2.11 高浓度褪黑素与生长素以及放线菌酮诱导的基因的聚类分析比较 | 第58-59页 |
3.2.12 高浓度褪黑素诱导的基因的变化 | 第59页 |
3.2.13 高浓度褪黑素调控基因的代谢通路富集性分析 | 第59-61页 |
3.2.14 高低浓度褪黑素处理后拟南芥代谢路径的富集性分析的比较 | 第61-62页 |
3.2.15 不同浓度褪黑素和生长素处理对拟南芥转录组的聚类分析比较 | 第62-64页 |
3.2.16 不同浓度褪黑素和生长素处理对拟南芥代谢通路的影响 | 第64-66页 |
3.2.17 高低浓度生长素以及高低浓度褪黑素共同诱导的基因网络分析 | 第66-68页 |
3.3 讨论 | 第68-72页 |
3.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拟南芥及二穗短柄草14-3-3蛋白功能解析 | 第73-97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4.2 拟南芥中14-3-3家族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第73-78页 |
4.2.1 拟南芥14-3-3家族进化分析 | 第73-74页 |
4.2.2 拟南芥14-3-3家族基因突变体以及过表达株系的获得及其对ABA的敏感性分析 | 第74-76页 |
4.2.3 拟南芥14-3-3家族GRF1、GRF2、GRF4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6-77页 |
4.2.4 拟南芥14-3-3家族GRF9、GRF11、GRF12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7-78页 |
4.3 单子叶植物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的鉴定分析以及在干旱胁迫中的作用 | 第78-92页 |
4.3.1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的鉴定以及进化树分析 | 第78-81页 |
4.3.2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结构以及保守性分析 | 第81-82页 |
4.3.3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中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第82-84页 |
4.3.4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对不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第84-86页 |
4.3.5 二穗短柄草14-3-3家族基因对不同激素处理的响应 | 第86-87页 |
4.3.6 二穗短柄草家族基因的克隆以及转基因植株的构建 | 第87-88页 |
4.3.7 转基因植株干旱胁迫实验 | 第88-89页 |
4.3.8 BdGF14a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MDA含量的变化 | 第89-91页 |
4.3.9 BdGF14a调控的干旱响应基因 | 第91-92页 |
4.4 讨论 | 第92-95页 |
4.5 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3页 |
致谢 | 第113-117页 |
附录 | 第117-14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