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2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6-2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4-25页 |
一、瑞舒伐他汀减少再灌注损伤 | 第25-47页 |
1.1 实验对象 | 第25-26页 |
1.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第25-26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1.2.1 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roff主动脉逆行灌注模型建立 | 第26-28页 |
1.2.2 实验分组与灌注方案 | 第28-29页 |
1.3 观察指标 | 第29-31页 |
1.3.1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 | 第29-30页 |
1.3.2 生物化学指标 | 第30页 |
1.3.3 心肌梗死范围的测量 | 第30-31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1.5 结果 | 第32-42页 |
1.5.1 血流动力学 | 第32-38页 |
1.5.2 生物化学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1.5.3 心肌梗死范围比较 | 第39-42页 |
1.6 讨论 | 第42-47页 |
1.6.1 离体灌流模型 | 第42页 |
1.6.2 瑞舒伐他汀对心脏保护作用 | 第42-47页 |
二、瑞舒伐他汀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第47-80页 |
2.1 实验对象、器材及试剂 | 第47-49页 |
2.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 第47-48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9-52页 |
2.2.1 离体大鼠Langendroff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2.2.2 实验分组与灌注方案 | 第51-52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52-60页 |
2.3.1 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及GSK-3β表达水平 | 第52-57页 |
2.3.2 活性氧自由基(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检测 | 第57-58页 |
2.3.3 钙诱导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 | 第58-60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2.5 结果 | 第61-65页 |
2.5.1 磷酸化PI3K-Akt-GSK-3β表达水平 | 第61-62页 |
2.5.2 ROS,MDA,SOD活性比较 | 第62-63页 |
2.5.3 钙诱导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比较 | 第63-65页 |
2.6 讨论 | 第65-80页 |
2.6.1 PI3K-Akt-GSK-3β通路 | 第65-69页 |
2.6.2 活性氧自由基 | 第69-71页 |
2.6.3 线粒体mPTP通道 | 第71-73页 |
2.6.4 Akt、GSK-3β与mPTP | 第73-76页 |
2.6.5 后处理的临床应用 | 第76-80页 |
全文结论 | 第80-8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1页 |
综述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01-11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