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致密气、煤层气多气合采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致密气、煤层气合采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3 气液固多相流压降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主要工作 | 第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致密气、煤层气合采井筒多相流压降模拟实验设计 | 第15-21页 |
| 2.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15页 |
| 2.2 实验装置建立 | 第15-19页 |
| 2.2.1 实验管柱建立 | 第16页 |
| 2.2.2 实验配套装置 | 第16-17页 |
| 2.2.3 实验测试及监控系统 | 第17-19页 |
| 2.3 实验条件及步骤 | 第19-20页 |
| 2.3.1 实验条件 | 第19页 |
| 2.3.2 实验步骤 | 第19-2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致密气、煤层气合采井筒多相流压降模拟实验研究 | 第21-41页 |
| 3.1 实验现象分析 | 第21-28页 |
| 3.1.1 固相流量测试 | 第21-22页 |
| 3.1.2 煤粉滑脱现象 | 第22页 |
| 3.1.3 煤粉沉积位置 | 第22-24页 |
| 3.1.4 实验流型分析 | 第24-27页 |
| 3.1.5 流型图分析 | 第27-28页 |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 3.2.1 表观气流速对压降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2.2 表观液流速对压降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3 气液固三相压降模型建立 | 第30-39页 |
| 3.3.1 气井井筒压降模型 | 第30-32页 |
| 3.3.2 井筒多相管流模型 | 第32-33页 |
| 3.3.3 气液两相管流模型评价 | 第33-34页 |
| 3.3.4 管流压力计算模型优选 | 第34-36页 |
| 3.3.5 气—液—煤粉三相流压力计算模型建立 | 第36-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致密气、煤层气合采井筒干扰模拟研究 | 第41-55页 |
| 4.1 物理模型 | 第41-46页 |
| 4.2 模拟结果 | 第46-49页 |
| 4.3 井筒干扰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4页 |
| 4.3.1 出口压力 | 第50-51页 |
| 4.3.2 上层水相体积分数 | 第51-52页 |
| 4.3.3 下层水相体积分数 | 第52-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致密气、煤层气合采采气工艺管柱设计 | 第55-71页 |
| 5.1 合采井概况 | 第55-58页 |
| 5.1.1 LX-4井地质构造特征 | 第55页 |
| 5.1.2 LX-4井井身结构及生产动态 | 第55-58页 |
| 5.2 临兴-神府区块多相流管流模型评价 | 第58-64页 |
| 5.3 两层合采管柱设计 | 第64-69页 |
| 5.3.1 油管悬挂合采 | 第64-66页 |
| 5.3.2 油管下至顶部产层 | 第66-68页 |
| 5.3.3 油管下至底部产层 | 第68-69页 |
| 5.3.4 滑套封隔器管柱 | 第69页 |
| 5.3.5 机采管柱 | 第6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