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法人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现代产权理论 | 第22-23页 |
·产权的界定 | 第22页 |
·交易费用 | 第22-23页 |
·法人治理理论 | 第23-27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6页 |
·弹性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合作金融理论 | 第27-31页 |
·合作金融的内涵 | 第27-29页 |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概述 | 第29-31页 |
第3章 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法人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 第31-37页 |
·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的经营现状 | 第31-32页 |
·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法人治理的现状 | 第32-35页 |
·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的股本情况 | 第32-33页 |
·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的组织架构 | 第33-34页 |
·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的运行机制 | 第34-35页 |
·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产权主体虚设导致内部人控制 | 第35页 |
·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失效 | 第35-36页 |
·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相对欠缺 | 第36页 |
·信息不对称为经营者行为异化提供条件 | 第36-37页 |
第4章 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中各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 第37-44页 |
·基本假定 | 第37-38页 |
·政府与农村信用社的博弈 | 第38-40页 |
·农村信用社资产所有者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博弈 | 第40-41页 |
·金融监管机构与农村信用社的博弈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第5章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国外经验借鉴 | 第44-49页 |
·英美模式 | 第44-45页 |
·英美国家法人治理框架 | 第44页 |
·英美国家法人治理特征 | 第44-45页 |
·德日模式 | 第45-47页 |
·德日国家法人治理框架 | 第45-46页 |
·德日国家法人治理特征 | 第46-47页 |
·两种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 第47-49页 |
·两种模式的比较 | 第47页 |
·启示 | 第47-49页 |
第6章 完善冷水江农村信用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 | 第49-53页 |
·推进产权明晰和股权结构优化 | 第49页 |
·落实完善内部权力均衡机制 | 第49-51页 |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保护机制 | 第51页 |
·完善信息披露和外部金融监管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