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7-18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 (一)创新点 | 第18页 |
| (二)不足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一、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 (一)公共服务 | 第19页 |
|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第19-20页 |
| (三)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 | 第20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 (二)资源依赖理论 | 第21页 |
| (三)合作治理理论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D乡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及供给机制 | 第23-31页 |
| 一、供给主体 | 第23-26页 |
| (一)乡镇政府是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决策者 | 第23-24页 |
| (二)企业是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供给的服务者 | 第24-25页 |
| (三)村委会是联系政府和农民的纽带 | 第25页 |
| (四)农民个体是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消费者 | 第25-26页 |
| 二、供给机制 | 第26-31页 |
| (一)决策机制 | 第26-27页 |
| (二)运行机制 | 第27-28页 |
| (三)监督评估机制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D乡环境卫生供给服务的成效、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 一、D乡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取得的成效 | 第31-32页 |
| (一)环卫设施覆盖率逐步提升 | 第31页 |
| (二)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 第31-32页 |
| (三)农民环境卫生观念显著改善 | 第32页 |
| 二、D乡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 (一)以政府为主导,决策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 (二)财政资金匮乏,资金筹措不合理 | 第33-34页 |
| (三)市场机制失灵,供给质量不高 | 第34-35页 |
| (四)考核机制不完善,评估体系不科学 | 第35页 |
|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5-39页 |
| (一)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 | 第35-36页 |
| (二)压力体制下政府运动式治理 | 第36-37页 |
| (三)匮乏的财政资源 | 第37-38页 |
| (四)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的思路 | 第39-47页 |
| 一、理念层面 | 第39-41页 |
| (一)树立公平理念 | 第39-40页 |
| (二)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 第40页 |
| (三)树立合作治理理念 | 第40-41页 |
| 二、政策层面 | 第41-43页 |
| (一)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 | 第41-42页 |
| (二)建立合理的资金筹集渠道 | 第42页 |
| (三)重新厘定乡镇职能 | 第42-43页 |
| 三、运行机制层面 | 第43-47页 |
| (一)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决策机制 | 第43-44页 |
| (二)建立多元主体合作的供给机制 | 第44-45页 |
| (三)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