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纳米Ag的光催化机理 | 第16-17页 |
1.3 提高纳米Ag光催化效率的方法 | 第17-18页 |
1.3.1 TiO_2复合改善光催化性能 | 第17页 |
1.3.2 氧化纳米Ag改善光催化性能 | 第17-18页 |
1.3.3 金属纳米颗粒复合改善光催化性能 | 第18页 |
1.4 纳米Ag的氧化及氧化银的分解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纳米AgCu双金属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5.1 纳米AgCu双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0-22页 |
1.5.2 纳米AgCu双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 第22-25页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 | 第26-36页 |
2.1 薄膜制备原理 | 第26-27页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7-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8页 |
2.3 薄膜制备及处理 | 第28-30页 |
2.3.1 纳米薄膜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2.3.2 氧等离子体辐照 | 第29-30页 |
2.3.3 样品退火处理 | 第30页 |
2.4 薄膜表征设备 | 第30-33页 |
2.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30-31页 |
2.4.2 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 | 第31-32页 |
2.4.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2-33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33页 |
2.5 光催化实验及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33-36页 |
2.5.1 降解物简介 | 第33页 |
2.5.2 光催化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2.5.3 光催化性能表征方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纳米Ag氧化及其氧化物分解过程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氧等离子体辐照对纳米Ag的氧化 | 第36-38页 |
3.2.1 实验内容 | 第36页 |
3.2.2 氧等离子体辐照后纳米Ag样品的吸收光谱 | 第36-37页 |
3.2.3 氧等离子体辐照后纳米Ag样品的表面形貌 | 第37页 |
3.2.4 氧等离子体辐照后纳米Ag样品的光催化性能 | 第37-38页 |
3.3 退火处理对氧化银的分解 | 第38-47页 |
3.3.1 实验内容 | 第38-39页 |
3.3.2 退火温度及时间对样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退火温度及时间对样品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退火温度及时间对拉曼增强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5 退火温度及时间对样品物性变化的影响 | 第43-47页 |
3.4 纳米Ag氧化及其氧化物分解过程模型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纳米AgCu复合改善纳米Ag光催化性能 | 第50-63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纳米AgCu复合对纳米Ag光催化性能的改善研究 | 第50-59页 |
4.2.1 实验内容 | 第50-51页 |
4.2.2 纳米AgCu复合薄膜的表征 | 第51-54页 |
4.2.3 纳米AgCu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 | 第54-57页 |
4.2.4 纳米AgCu复合薄膜光催化性能改善机理 | 第57-59页 |
4.3 氧等离子体辐照进一步改善纳米Ag/Cu薄膜光催化性能 | 第59-61页 |
4.3.1 实验内容 | 第59页 |
4.3.2 氧等离子体辐照对纳米Ag/Cu薄膜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59页 |
4.3.3 氧等离子体辐照后纳米Ag/Cu薄膜的光催化性能 | 第59-60页 |
4.3.4 光催化性能提升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