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遗忘能力的大脑结构基础及影响因素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主动遗忘概述 | 第9-13页 |
1.1.1 主动遗忘的类型 | 第9-10页 |
1.1.2 定向遗忘的作用机制 | 第10-12页 |
1.1.3 压抑遗忘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2 主动遗忘的神经基础 | 第13-15页 |
1.3 注意力缺乏障碍概述 | 第15-17页 |
1.4 主动遗忘与注意力缺乏障碍的研究 | 第17-18页 |
1.5 多基因分数方法概述 | 第18-19页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 | 第19-23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研究问题及框架 | 第20-23页 |
2.2.1 主动遗忘个体差异的结构基础 | 第20-21页 |
2.2.2 ADHD多基因对主动遗忘的影响及途径 | 第21-23页 |
3 实验1:主动遗忘的大脑结构基础 | 第23-3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2.1 被试 | 第23页 |
3.2.2 实验材料及流程 | 第23-24页 |
3.2.3 结构像和静息态影像采集 | 第24-25页 |
3.2.4 结构像数据的预处理及分析 | 第25页 |
3.2.5 静息态数据的预处理及分析 | 第25页 |
3.2.6 多体素模式识别(MVPA)分析 | 第25-2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6-31页 |
3.3.1 行为结果 | 第26-27页 |
3.3.2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结果 | 第27-29页 |
3.3.3 单侧化及前后GMV差异 | 第29-30页 |
3.3.4 静息态功能连接 | 第30-31页 |
3.3.5 多体素模式识别(MVPA) | 第3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4 实验2:ADHD多基因对主动遗忘的影响及途径 | 第37-4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4.2.1 被试 | 第37页 |
4.2.2 ADHD多基因分数的测量 | 第37-38页 |
4.2.3 结构扫描及预处理 | 第3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4.3.1 行为结果 | 第38-39页 |
4.3.2 VBM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4.3.3 调节分析 | 第4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5 讨论与总结 | 第45-49页 |
5.1 总讨论 | 第45-47页 |
5.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5.3 总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