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Tamyb10-1基因的分布及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关联分析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6页
    1.1 植物Myb转录因子研究第10-17页
        1.1.1 Myb转录因子的特征第10-11页
        1.1.2 Myb转录因子的进化第11-12页
        1.1.3 植物Myb转录因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第12-16页
        1.1.4 植物Myb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第16-17页
    1.2 小麦及近远缘种属TaMyb10研究第17-19页
    1.3 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相关的研究进展第19-24页
        1.3.1 影响小麦种子活力的因素第19-20页
        1.3.2 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第20-21页
        1.3.3 QTL定位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4 关联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第23-24页
    1.4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普通小麦Tamyb10-1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其分布特点第26-34页
    引言第26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6-28页
        2.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第26-27页
        2.1.2 普通小麦Tamyb10-1基因的鉴定方法第27-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2.2.1 中国小麦品种中Tamyb10-1基因的鉴定和籽粒颜色的关系第28-30页
        2.2.2 Tamyb10-1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点第30-31页
        2.2.3 Tamyb10-1等位基因组合的特征及其与籽粒颜色的关系第31-32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32-34页
第三章 普通小麦Tamyb10-1等位基因组合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第34-40页
    引言第34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4-35页
        3.1.1 试验材料第34页
        3.1.2 小麦发芽试验第34-35页
        3.1.3 统计分析方法第3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3.2.1 Tamyb10-1等位基因组合与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活力的关系第35-36页
        3.2.2 Tamyb10-1等位基因组合与打破休眠的种子活力的关系第36-38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38-40页
第四章 粗山羊草Myb10-D1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分布特点第40-49页
    引言第40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0-43页
        4.1.1 试验材料第40-41页
        4.1.2 分析方法第41-4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4.2.1 粗山羊草种质中Myb10-1基因的特征和鉴定方法第43-47页
        4.2.2 粗山羊草种质中Myb10-1基因的分布特点第47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47-49页
第五章 两个RIL群体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49-83页
    引言第49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49-52页
        5.1.1 试验材料第49-52页
        5.1.2 分析方法第5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2-82页
        5.2.1 两群体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统计描述第52-57页
        5.2.2 两群体的种子活力性状间的相关性第57-59页
        5.2.3 PC群体的QTL定位和互作分析第59-71页
        5.2.4 UP群体的QTL定位和互作分析第71-82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82-83页
第六章 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SNP芯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83-101页
    引言第83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83-85页
        6.1.1 试验材料第83-85页
        6.1.2 试验方法第85页
        6.1.3 数据处理方法第8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5-99页
        6.2.1 群体表型数据的统计描述第85-86页
        6.2.2 种子活力性状的方差分析第86页
        6.2.3 群体结构分析第86-95页
        6.2.4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第95-96页
        6.2.5 群体亲缘关系分析第96-97页
        6.2.6 群体SNP位点与种子活力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97-99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99-101页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9页
ABSTRACT第119-121页
附录第123-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由何以可能—福柯的生命政治
下一篇:晚清《四书》学著述及其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