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4-25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第25-26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6页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26-29页
        1.4.1 技术路线第26-28页
        1.4.2 研究方法第28-29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29-47页
    2.1 综合评价理论第29-33页
        2.1.1 综合评价概念与内涵第29-31页
        2.1.2 综合评价基本要素第31-33页
    2.2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第33-36页
        2.2.1 区域产业集聚概念与内涵第33页
        2.2.2 区域产业集聚的要素与功能第33-34页
        2.2.3 区域产业集聚的机制第34-36页
        2.2.4 区域产业集聚的规律第36页
    2.3 地质成矿理论第36-41页
        2.3.1 地质作用第36-38页
        2.3.2 成矿作用第38-39页
        2.3.3 矿床与矿产分类第39-41页
    2.4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理论第41-47页
        2.4.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含义与原则第42-43页
        2.4.2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因素(参数)第43-47页
第3章 整装勘查与整装勘查区第47-66页
    3.1 整装勘查的提出第47-48页
    3.2 整装勘查的内涵第48-49页
    3.3 整装勘查区设立的原则第49页
    3.4 我国整装勘查区部署情况第49-56页
        3.4.1 总体部署情况第49-52页
        3.4.2 按地区部署情况第52页
        3.4.3 按矿种部署情况第52-53页
        3.4.4 按重点成矿区带部署情况第53-56页
    3.5 我国整装勘查工作进展情况第56-61页
        3.5.1 资金投入情况第56-57页
        3.5.2 实物工作量情况第57页
        3.5.3 进展与成果情况第57-61页
    3.6 整装勘查需要统筹部署第61-64页
        3.6.1 打牢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第61-62页
        3.6.2 统筹矿业权设置与整合第62-63页
        3.6.3 理顺各方利益分配关系第63-64页
    3.7 开展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的思路第64-66页
        3.7.1 快速简单评价和详细综合评价相结合第64页
        3.7.2 合理选择评价时间点第64-65页
        3.7.3 适时选取评价参数信息第65-66页
第4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66-91页
    4.1 指标构建的思路第66页
    4.2 指标构建的原则第66-67页
        4.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第66页
        4.2.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第66页
        4.2.3 前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第66-67页
    4.3 指标的取舍过程第67-91页
        4.3.1 指标的筛选第67-75页
        4.3.2 指标的专家调研第75-83页
        4.3.3 指标取舍依据第83-85页
        4.3.4 指标的构建与解释第85-91页
第5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第91-102页
    5.1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91-98页
        5.1.1 指标分层第91-92页
        5.1.2 调研方案设计第92-93页
        5.1.3 数据处理第93-98页
    5.2 指标等级划分与阈值确定第98-100页
    5.3 专家评价表的设计第100-102页
第6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应用研究第102-135页
    6.1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第102-114页
        6.1.1 勘查区概况第102-103页
        6.1.2 地理位置第103-108页
        6.1.3 交通情况第108页
        6.1.4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第108-110页
        6.1.5 地质工作程度及主要问题第110-111页
        6.1.6 地质矿产特征第111-113页
        6.1.7 矿业权设置情况第113页
        6.1.8 经费投入情况第113-114页
    6.2 山东莱州—招远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第114-120页
        6.2.1 勘查区概况第114-115页
        6.2.2 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第115-116页
        6.2.3 自然经济地理条件第116页
        6.2.4 地质工作程度第116-118页
        6.2.5 地质矿产特征第118-119页
        6.2.6 产业配套情况第119页
        6.2.7 矿业权设置情况第119页
        6.2.8 经费投入情况第119-120页
    6.3 云南香格里拉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第120-126页
        6.3.1 勘查区概况第120页
        6.3.2 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第120-121页
        6.3.3 自然经济地理条件第121-122页
        6.3.4 地质工作程度第122-124页
        6.3.5 地质矿产特征第124页
        6.3.6 矿业权设置情况第124-125页
        6.3.7 经费投入情况第125-126页
    6.4 三个整装勘查区关键信息采集与研究第126-129页
    6.5 三个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研究第129-131页
    6.6 三个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结果第131-135页
第7章 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第135-160页
    7.1 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135-142页
        7.1.1 矿床开发总产值第135-137页
        7.1.2 矿床勘查投入产值率第137-138页
        7.1.3 矿床开发总利润第138-139页
        7.1.4 矿床勘查和开发总投资利润率第139-140页
        7.1.5 单位地质勘查投入节约矿床开发投资第140-142页
    7.2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大中型矿床概况第142-153页
        7.2.1 大型矿床第143-151页
        7.2.2 中型矿床第151-153页
    7.3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床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第153-158页
        7.3.1 评价参数的确定第153-156页
        7.3.2 评价指标计算结果第156-158页
    7.4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结论第158-160页
        7.4.1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第158页
        7.4.2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策建议第158-160页
第8章 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第160-176页
    8.1 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分析第160-162页
        8.1.1 资源挤占第160-161页
        8.1.2 物理破坏第161页
        8.1.3 化学污染第161-162页
        8.1.4 空气与噪声污染第162页
    8.2 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构建第162-165页
        8.2.1 环境承载力指标的深入与细化第162-163页
        8.2.2 潜在污染程度指标的深入与细化第163-164页
        8.2.3 环境恢复难度指标的深入与细化第164页
        8.2.4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的确定第164-165页
    8.3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权重与阈值确定第165-170页
        8.3.1 指标权重确定第165页
        8.3.2 指标阈值的确定第165-170页
    8.4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公式与分数说明第170页
    8.5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第170-176页
        8.5.1 环境承载力评价第170-173页
        8.5.2 潜在污染程度评价第173-174页
        8.5.3 环境恢复程度评价第174页
        8.5.4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结果第174-176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76-178页
    9.1 结论第176-177页
    9.2 不足与展望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4页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第184-185页
附件1 指标取舍调研设计表第185-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BV-miR-BART1调控靶基因PTEN促进鼻咽癌转移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分期治疗系统评价及ARCOⅡ期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