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天气预报论文--天气过程的分析论文

冷涡背景下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4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1 东北冷涡的特征与强对流系统分布的关系第10页
        1.2.2 冷涡背景下强对流过程的分析研究第10-11页
        1.2.3 中小尺度系统结构及运动的分析研究第11页
        1.2.4 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化发展的原因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资料和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资料第12-13页
        1.3.3 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强对流天气过程实况分析第14-24页
    2.1 强对流天气概况第14-16页
    2.2 中尺度特征分析第16-19页
        2.2.1 红外云图演变第16-18页
        2.2.2 雷达回波演变第18-19页
    2.3 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回波对比分析第19-22页
        2.3.1 北部多单体风暴触发与维持第19-20页
        2.3.2 南部飑线触发、发展与合并第20-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三章 不同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及中尺度环境条件分析第24-35页
    3.1 大尺度天气形势分析第24-26页
        3.1.1 高空形势场及影响系统第24-25页
        3.1.2 东北冷涡的发展演变第25-26页
    3.2 中尺度环境条件分析第26-33页
        3.2.1 水汽条件第26-27页
        3.2.2 热力不稳定条件第27-30页
        3.2.3 动力抬升机制第30-32页
        3.2.4 垂直风切变特征第32-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数值模拟及检验第35-41页
    4.1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简述第35-37页
        4.1.1 数值模式简介第35-36页
        4.1.2 参数化方案简介第36-37页
    4.2 模拟效果检验第37-40页
        4.2.1 形势场检验第37-38页
        4.2.2 雷达回波检验第38-39页
        4.2.3 累积降水检验第39-40页
    4.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冷涡背景下两类中尺度系统的结构演变特征分析第41-46页
    5.1 两对流系统的形态演变第41-42页
    5.2 对流系统运动过程对比第42-45页
        5.2.1 运动路径合成计算第42-43页
        5.2.2 移动和传播的作用分析第43-45页
    5.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对流系统结构演变差异的原因和冷涡作用第46-56页
    6.1 两类对流系统的内部结构对比第46-50页
        6.1.1 内部小尺度系统的特征和作用第46-48页
        6.1.2 垂直结构特征对比第48-50页
    6.2 冷涡背景下不同对流系统组织化差异的影响第50-54页
        6.2.1 中层后部入流对两类系统组织化的作用第50-52页
        6.2.2 环境垂直风切变的作用第52-53页
        6.2.3 风暴相对螺旋度的作用第53-54页
    6.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9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56-57页
    7.2 特色内容及创新第57-58页
    7.3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作者简介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庐山冻雨形成的天气条件及冻雨滴谱物理特征个例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臭氧谷对南亚高压和亚洲降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