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62页 |
1.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 第16-22页 |
1.1.1 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简介 | 第16-19页 |
1.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机理简介 | 第19-20页 |
1.1.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特点 | 第20-22页 |
1.2 二元粒子-金属耦合体系的SERS“热点”效应 | 第22-30页 |
1.2.1 “热点”的发现及其定义 | 第22-23页 |
1.2.2 粒子-金属耦合形式下“热点”效应的控制及其相关研究 | 第23-30页 |
1.3 SERS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30-45页 |
1.3.1 免疫分析法简介 | 第30-33页 |
1.3.2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三明治”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 第33-42页 |
1.3.3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竞争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 第42-4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设想及主要内容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2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62-76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62-65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62-64页 |
2.1.2 生物试剂与缓冲溶液 | 第64页 |
2.1.3 检测基底 | 第64-65页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65-75页 |
2.2.1 常规器具及其清洗 | 第65-66页 |
2.2.2 小型实验仪器 | 第66-67页 |
2.2.3 小型测试仪器 | 第67-68页 |
2.2.4 大型测试仪器 | 第68-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三章 (Au-probe)@SiO_2膜的制备及其“热点”研究 | 第76-136页 |
3.1 前言 | 第76-79页 |
3.2 纳米粒子的制备合成 | 第79-80页 |
3.2.1 Au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9-80页 |
3.2.2 (Au-pMBA)@SiO_2二元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0页 |
3.2.3 (Au-pNTP)@SiO_2二元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0页 |
3.3 纳米粒子单层膜的制备 | 第80-81页 |
3.3.1 气液界面Au纳米粒子单层膜(Au NMFs)的制备 | 第80-81页 |
3.3.2 液液界面(Au-pMBA)@SiO_2二元纳米粒子单层膜的制备 | 第81页 |
3.4 Au(111)单晶片的制备 | 第81页 |
3.5 (Au-pMBA)@SiO_2二元纳米粒子单层膜-Au(111)单晶片耦合体系的构建 | 第81-82页 |
3.6 纳米粒子及其单层膜的表征 | 第82-96页 |
3.6.1 Au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 第82-83页 |
3.6.2 Au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 | 第83页 |
3.6.3 (Au-probe)@SiO_2二元核壳纳米粒子包裹质量的考察 | 第83-94页 |
3.6.4 (Au-pMBA)@SiO_2二元核壳纳米粒子及其单层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 | 第94-96页 |
3.7 Au(111)单晶片的表征 | 第96-100页 |
3.7.1 Au(111)单晶片的形貌表征 | 第96-97页 |
3.7.2 Au(111)单晶片的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97页 |
3.7.3 Au(111)单晶片的SERS表征 | 第97-100页 |
3.8 (55 nm Au-pMBA)@SiO_2二元纳米粒子单层膜的性质研究 | 第100-104页 |
3.8.1 热稳定性 | 第100-101页 |
3.8.2 抗干扰能力 | 第101-102页 |
3.8.3 单双层膜的耦合性 | 第102-104页 |
3.9 二元纳米粒子单层膜-单晶片耦合体系的“热点”研究 | 第104-120页 |
3.9.1 激发波长效应 | 第104-110页 |
3.9.2 纳米粒子膜与Au(111)单晶片间隙处的耦合“热点”效应分布研究 | 第110-115页 |
3.9.3 SiO_2壳层的刻蚀对(110 nm Au-pMBA)@SiO_2膜SERS信号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3.10 激发波长对“Au@SiO_2膜-Au NMFs”耦合体系的“热点”影响探究 | 第120-122页 |
3.11 SiO_2壳层的刻蚀对(Au-pNTP)@SiO_2膜SERS信号影响的探究 | 第122-126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第四章 基于SERS的“三明治”免疫法检测IgG抗原 | 第136-162页 |
4.1 前言 | 第136-138页 |
4.2 纳米粒子的制备合成 | 第138-139页 |
4.2.1 Au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38-139页 |
4.2.2 (Au-pMBA)@SiO_2二元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39页 |
4.3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第139-140页 |
4.3.1 标记免疫Au溶胶的制备 | 第139-140页 |
4.3.2 标记免疫(Au-pMBA)@SiO_2的制备 | 第140页 |
4.4 “三明治”免疫结构的组装原理 | 第140-141页 |
4.5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141-145页 |
4.5.1 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 第141-142页 |
4.5.2 循环伏安法(CV)表征 | 第142-143页 |
4.5.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 | 第143-144页 |
4.5.4 纳米粒子的ζ-电势表征 | 第144-145页 |
4.6 基于SERS的“三明治”免疫分析法 | 第145-154页 |
4.6.1 标记免疫Au溶胶的UV-Vis测定 | 第145-146页 |
4.6.2 标记免疫Au溶胶的SERS表征 | 第146页 |
4.6.3 双组份抗原检测的特异性研究 | 第146-148页 |
4.6.4 三组份抗原检测的特异性研究 | 第148-149页 |
4.6.5 “三明治”免疫分析法对兔IgG抗原浓度检测的SERS研究 | 第149-150页 |
4.6.6 Au及(Au-pMBA)@SiO_2免疫溶胶的检测限比较 | 第150-153页 |
4.6.7 BSA与SiO_2壳层对活性位的封闭作用比较 | 第153-1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SERS的竞争免疫法检测克伦特罗 | 第162-220页 |
5.1 前言 | 第162-167页 |
5.2 纳米粒子的制备合成 | 第167-168页 |
5.2.1 Au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67页 |
5.2.2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67页 |
5.2.3 Fe_3O_4@Au二元磁性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67-168页 |
5.3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第168-169页 |
5.3.1 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或包被抗原标记免疫Au溶胶的制备 | 第168页 |
5.3.2 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或包被抗原免疫Fe_3O_4@Au溶胶的制备 | 第168-169页 |
5.4 固相基底上克伦特罗的竞争免疫分析法原理 | 第169页 |
5.5 克伦特罗的液相磁分离原理 | 第169-170页 |
5.6 克伦特罗的液相竞争磁免疫分析原理 | 第170-171页 |
5.7 克伦特罗的基本表征 | 第171-173页 |
5.7.1 克伦特罗的常规拉曼光谱表征 | 第171-172页 |
5.7.2 克伦特罗的UV-Vis表征 | 第172-173页 |
5.8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173-178页 |
5.8.1 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 第173-174页 |
5.8.2 纳米粒子的循环伏安法(CV)表征 | 第174-175页 |
5.8.3 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 | 第175-176页 |
5.8.4 纳米粒子的SERS表征 | 第176页 |
5.8.5 纳米粒子的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色散谱(EDS)表征 | 第176-178页 |
5.9 基于SERS的克伦特罗竞争免疫分析法 | 第178-191页 |
5.9.1 标记免疫Au溶胶的UV-Vis测定 | 第178-179页 |
5.9.2 标记免疫Au溶胶的SERS表征 | 第179页 |
5.9.3 克伦特罗对SERS信号的影响 | 第179-180页 |
5.9.4 克伦特罗包被抗原浓度的优化 | 第180-183页 |
5.9.5 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修饰的标记免疫Au溶胶浓度的优化 | 第183-186页 |
5.9.6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86-187页 |
5.9.7 特异性反应研究 | 第187-189页 |
5.9.8 猪毛提取液样品中克伦特罗浓度的检测 | 第189-191页 |
5.10 克伦特罗的磁分离免疫分析 | 第191-201页 |
5.10.1 克伦特罗的单组份分离 | 第191-194页 |
5.10.2 磁免疫分离的特异性研究 | 第194-195页 |
5.10.3 猪毛中克伦特罗的磁分离 | 第195-197页 |
5.10.4 克伦特罗与沙丁胺醇的双组份磁免疫分离 | 第197-201页 |
5.11 克伦特罗的液相竞争磁免疫分析与SERS检测 | 第201-209页 |
5.11.1 磁免疫复合物的形貌表征 | 第201-202页 |
5.11.2 免疫Fe_3O_4@Au与标记免疫Au溶胶用量的优化 | 第202-203页 |
5.11.3 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03-205页 |
5.11.4 液相竞争磁免疫分析与检测的特异性反应研究 | 第205-207页 |
5.11.5 非特异性包被抗原与单克隆抗体间的吸附考察 | 第207-209页 |
5.12 本章小结 | 第209-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0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220-2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与交流的论文 | 第223-225页 |
致谢 | 第225-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