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城市下垫面变化影响区域气候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1 观测研究 | 第10-12页 |
1.1.2 模拟研究 | 第12-14页 |
1.2 人为气溶胶影响区域气候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1 人为气溶胶影响大气辐射过程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人为气溶胶影响季风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近几十年东亚季风强度变化研究 | 第16-18页 |
1.3.1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 | 第16-17页 |
1.3.2 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 | 第17-18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0页 |
第二章 模式与试验设计 | 第30-40页 |
2.1 大气环流模式CAM5.1简介 | 第30-31页 |
2.2 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介绍 | 第31-33页 |
2.3 气溶胶参数化方案介绍 | 第33-34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34-38页 |
2.4.1 城市下垫面变化和人为气溶胶排放试验设计 | 第34-36页 |
2.4.2 城市下垫面变化集合试验设计 | 第36页 |
2.4.3 不同海表温度背景城市下垫面变化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2.4.4 城市下垫面变化影响夏季风的关键区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城市下垫面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模拟试验 | 第40-59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模拟效果评估 | 第40-43页 |
3.3 城市下垫面变化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 | 第43-47页 |
3.3.1 地表气温与降水变化 | 第43-46页 |
3.3.2 地表能量平衡变化 | 第46-47页 |
3.4 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夏季风环流的影响 | 第47-54页 |
3.4.1 高低层风场 | 第47-49页 |
3.4.2 物理机制分析 | 第49-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四章 人为气溶胶排放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模拟试验 | 第59-75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 第60-66页 |
4.2.1 大气辐射过程与降水变化 | 第60-62页 |
4.2.2 大气环流变化 | 第62-63页 |
4.2.3 物理机制分析 | 第63-66页 |
4.3 人为气溶胶与城市下垫面变化的共同影响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五章 城市下垫面变化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模拟试验 | 第75-96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城市下垫面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 | 第76-83页 |
5.2.1 模式对冬季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评估 | 第76-78页 |
5.2.2 冬季气温和降水变化 | 第78-80页 |
5.2.3 冬季大气环流变化 | 第80页 |
5.2.4 物理机制分析 | 第80-83页 |
5.3 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 | 第83-90页 |
5.3.1 冬季气温和大气辐射过程变化 | 第83-86页 |
5.3.2 大气环流变化 | 第86-89页 |
5.3.3 物理机制分析 | 第89-90页 |
5.4 城市下垫面变化和人为气溶胶共同影响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六章 城市下垫面变化模拟试验的不确定性及其关键区分析 | 第96-111页 |
6.1 引言 | 第96-97页 |
6.2 不同初值的集合试验 | 第97-101页 |
6.2.1 气温、降水和地表能量平衡变化 | 第97-99页 |
6.2.2 大气环流变化 | 第99-101页 |
6.3 不同海表温度背景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6.3.1 不同海表温度背景试验的气温和降水差值场对比 | 第101-102页 |
6.3.2 不同海表温度背景试验环流差值场对比 | 第102-104页 |
6.4 城市下垫面变化影响夏季风的关键区讨论 | 第104-107页 |
6.4.1 关键区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6.4.2 大气环流变化及机制分析 | 第106-10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7.1 总结 | 第111-113页 |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113-114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