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碳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WO_(x≤3)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6-20页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16-17页 |
2.2 表征及测试方法 | 第17-20页 |
第3章 生物质碳量子点掺杂WO_(2.72)的制备及表征 | 第20-33页 |
3.1 引言 | 第20-21页 |
3.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21-24页 |
3.2.1 生物质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21-22页 |
3.2.2 细胞的培养与操作 | 第22-24页 |
3.2.3 生物质碳量子点掺杂WO_(2.72)的制备 | 第2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3.3.1 生物质碳量子点的表征及分析 | 第24-29页 |
3.3.2 C-WO_(2.72)的物相组成及特征化学键分析 | 第29-30页 |
3.3.3 C-WO_(2.72)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0-31页 |
3.3.4 C-WO_(2.72)的光吸收能力分析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超顺磁性Fe_3O_4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 | 第33-44页 |
4.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33-35页 |
4.1.1 柠檬酸为添加剂,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晶 | 第33-34页 |
4.1.2 Fe_3O_4@SiO_2的制备 | 第34页 |
4.1.3 L-半胱氨酸为添加剂,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 | 第34-35页 |
4.2 共沉淀法制备的Fe_3O_4纳米晶及Fe_3O_4@SiO_2的表征分析 | 第35-41页 |
4.2.1 Fe_3O_4纳米晶的物相分析及柠檬酸添加对其影响 | 第35-37页 |
4.2.2 Fe_3O_4纳米晶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7页 |
4.2.3 Fe_3O_4纳米晶的表面官能团及特征化学键分析 | 第37-38页 |
4.2.4 Fe_3O_4纳米晶的基本磁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4.2.5 Fe_3O_4@SiO_2的表征与分析 | 第39-41页 |
4.3 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征分析 | 第41-43页 |
4.3.1 微观形貌表征 | 第41页 |
4.3.2 表面官能团及特征化学键分析 | 第41-42页 |
4.3.3 基本磁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Fe_3O_4/[Ag/Fe_3O_4]-WOx-CQD复合多功能体系的构筑、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44-57页 |
5.1 引言 | 第44-45页 |
5.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45-46页 |
5.2.1 Fe_3O_4-WO_3-CQD复合结构的构筑 | 第45页 |
5.2.2 [Ag/Fe_3O_4]@WO_(2.72)-CQD复合结构的构筑 | 第45-46页 |
5.3 Fe_3O_4-WO_3-CQD复合结构的构筑、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46-52页 |
5.3.1 物相组成及基本磁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5.3.2 微观形貌表征 | 第47-49页 |
5.3.3 紫外-可见光吸收能力分析 | 第49页 |
5.3.4 比较面积及吸附-催化性能分析 | 第49-52页 |
5.4 [Ag/Fe_3O_4]@WO_(2.72)-CQD复合结构的构筑及表征 | 第52-55页 |
5.4.1 Ag/Fe_3O_4的EDS能谱分析 | 第52-53页 |
5.4.2 官能团及特征化学键表征 | 第53-55页 |
5.4.3 微观形貌表征 | 第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缩写及部分生物学名词简写注释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得荣誉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