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PPP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水务PPP项目的研究现状和思考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现状分析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中国水务PPP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21页 |
2.1.2 中国水务PPP项目的基本形式 | 第21-22页 |
2.1.3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 中国水务PPP项目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2.2.1 中国水务PPP项目的主要参与者 | 第23-24页 |
2.2.2 中国水务PPP项目的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2.2.3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2.3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分担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识别 | 第28-51页 |
3.1 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28-30页 |
3.2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识别思路 | 第30-31页 |
3.3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因素清单 | 第31-45页 |
3.3.1 实际案例中的风险因素识别 | 第31-36页 |
3.3.2 通过文献检索识别风险因素 | 第36-38页 |
3.3.3 通过WBS-RBS方法识别风险因素 | 第38-42页 |
3.3.4 初步风险清单 | 第42-45页 |
3.3.5 通过德尔菲法补充风险因素 | 第45页 |
3.4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45-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因素的ISM模型 | 第51-67页 |
4.1 ISM模型概述 | 第51-53页 |
4.1.1 ISM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51页 |
4.1.2 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 | 第51-53页 |
4.1.3 ISM模型的建立流程 | 第53页 |
4.2 构建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因素的ISM模型 | 第53-65页 |
4.2.1 邻接矩阵与可达矩阵 | 第53-58页 |
4.2.2 级位划分 | 第58-62页 |
4.2.3 骨架矩阵与多级递阶结构有向图 | 第62-65页 |
4.3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因素的ISM模型分析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 | 第67-80页 |
5.1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分担原则和框架 | 第67-69页 |
5.1.1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分担原则 | 第67-68页 |
5.1.2 中国水务PPP项目风险分担框架 | 第68-69页 |
5.2 中国水务PPP项目的独立承担风险 | 第69-72页 |
5.2.1 基于文献统计确定独立承担风险 | 第70-72页 |
5.2.2 基于专家问询确定独立承担风险 | 第72页 |
5.3 中国水务PPP项目共担风险因素的分担 | 第72-79页 |
5.3.1 中国水务PPP项目的共担风险的分担模型选择 | 第72-74页 |
5.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分担原则的权重 | 第74-77页 |
5.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共担风险分担比例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某水生态中心PPP项目风险分担案例分析 | 第80-91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80-81页 |
6.2 风险分担模型应用 | 第81-88页 |
6.2.1 识别风险因素 | 第81页 |
6.2.2 建立共担风险因素风险分担隶属度矩阵 | 第81-84页 |
6.2.3 计算共担风险分担比例 | 第84-85页 |
6.2.4 风险分担调整 | 第85-88页 |
6.3 某水生态中心PPP项目风险分担合同建议 | 第88-9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1.结论 | 第91-92页 |
2.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附录A 第一次德尔菲调研问卷 | 第98-102页 |
附录B 第二次德尔菲调研问卷 | 第102-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