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鼠尾藻物种的背景资料 | 第9-12页 |
·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 第9-10页 |
·鼠尾藻的利用 | 第10-12页 |
·鼠尾藻研究现状 | 第12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12-14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 第12-13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20页 |
·DNA 分子标记技术概况 | 第14页 |
·几种主要DNA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20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23页 |
·ISSR-PCR 扩增 | 第23-25页 |
·引物筛选 | 第23-24页 |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优化 | 第24-25页 |
·PCR 扩增 | 第25页 |
·电泳及拍照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27页 |
·数据矩阵的建立 | 第25页 |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ISSR 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27-30页 |
·Taq 酶、dNTPs 浓度和Buffer 浓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引物浓度的影响 | 第28页 |
·适于扩增的模板浓度 | 第28-29页 |
·退火温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最优ISSR 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0页 |
·ISSR-PCR 扩增结果 | 第30-31页 |
·ISSR 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鼠尾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1页 |
·鼠尾藻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鼠尾藻的聚类分析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8页 |
·鼠尾藻ISSR-PCR 的反应体系优化 | 第34页 |
·鼠尾藻的遗传多样性 | 第34-35页 |
·大连与山东沿海鼠尾藻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35-36页 |
·鼠尾藻的遗传结构 | 第36页 |
·鼠尾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