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综述 | 第9-17页 |
·绿僵菌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绿僵菌分类方面的研究 | 第9页 |
·绿僵菌的侵染机理及治病机制 | 第9-11页 |
·绿僵菌的侵染过程 | 第9页 |
·绿僵菌侵染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的结构和物质 | 第9-11页 |
·绿僵菌诱变育种 | 第11-13页 |
·微生物诱变育种概述 | 第11页 |
·物理诱变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诱变机理 | 第12-13页 |
·利用绿僵菌防治常见害虫的研究 | 第13-15页 |
·绿僵菌菌剂剂型的确定 | 第13-14页 |
·室内的毒力测定 | 第14页 |
·绿僵菌生物防治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 第14-15页 |
·绿僵菌油剂在我国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15-16页 |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2 几种常用微生物培养基对绿僵菌生长的影响 | 第17-2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7页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页 |
·结果分析 | 第17-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3 绿僵菌与三种常用农药的相容性实验 | 第20-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4 抗溴氰菊酯绿僵菌的诱变筛选 | 第23-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化学诱变浓度、时间的确定及突变株的初筛 | 第25页 |
·紫外诱变时间的确定及突变株的初筛 | 第25-26页 |
·复合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26-27页 |
·抗溴氰菊酯菌株的筛选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复合诱变具有高效性 | 第27-28页 |
·微生物筛选技术的改进 | 第28-29页 |
5 菌体蛋白的SDS-PAGE 凝胶电泳检测菌株的突变性和遗传稳定性 | 第29-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材料 | 第29-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菌体蛋白SDS-PAGE 凝胶电泳对突变菌株的鉴定 | 第31-32页 |
·菌体蛋白SDS-PAGE 凝胶电泳对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的鉴定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蛋白谱带分析 | 第32页 |
·稳定性 | 第32-33页 |
6 绿僵菌与杀虫剂的联合毒力测定 | 第33-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供试菌种及杀虫剂 | 第33页 |
·不同浓度杀虫剂的配制 | 第33页 |
·绿僵菌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和孢子粉的制备 | 第33-34页 |
·供试黄粉虫的采集 | 第34页 |
·黄粉虫对敌杀死敏感性的观察 | 第34页 |
·实验的设置 | 第34-35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黄粉虫对敌杀死敏感性的观察 | 第35页 |
·绿僵菌与敌杀死混合溶液对黄粉虫的作用效果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