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 文献研究述评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政务服务中心及其建设的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政务服务中心的内涵分析 | 第20-23页 |
一、政务服务中心的基本内涵 | 第20-22页 |
二、我国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一、重塑政府形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 第24页 |
二、提升行政效率,打造效能型政府的重要载体 | 第24页 |
三、遏制权力寻租,建设法治型政府的创新途径 | 第24-25页 |
四、满足公众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6页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南京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 | 第28-32页 |
一、建设历程 | 第28-29页 |
二、中心简介 | 第29-30页 |
三、组织机构 | 第30-32页 |
四、运行机制 | 第32页 |
第二节 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实践创新 | 第32-37页 |
一、首创“不见面审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大发展 | 第32-34页 |
二、实施全科政务新服务,探索行政审批服务新模式 | 第34-35页 |
三、打造延时服务新格局,提升政务服务规范高标准 | 第35-36页 |
四、升级“互联网+政务”,实现联网互动运行新举措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成效 | 第37-40页 |
一、政务“一体化”,让政府服务更高效 | 第37-38页 |
二、审批“全科化”,让政府审批更优化 | 第38页 |
三、办理“在线化”,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 第38-39页 |
四、服务“贴心化”,让人民体验更满意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南京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40-46页 |
第一节 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的困境探究 | 第40-43页 |
一、思想困境——服务意识待强化 | 第40-41页 |
二、制度困境——职能定位不清晰 | 第41页 |
三、技术困境——技术应用不成熟 | 第41-42页 |
四、服务困境——服务效能待提高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43-46页 |
一、思想观念——理念指导滞后性 | 第43页 |
二、制度规范——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43-44页 |
三、技术平台——技术支持仍缺乏 | 第44-45页 |
四、服务建设——中心建设稍薄弱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先进经验及借鉴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国外部分国家政务服务部门的典型实践 | 第46-49页 |
一、英美的“一站式服务” | 第46-47页 |
二、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 | 第47-48页 |
三、新加坡政务服务中心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国内部分先进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创新实践 | 第49-51页 |
一、浙江台州以标准化推动行政审批服务规范化 | 第49-50页 |
二、上海徐汇区落实内部考核,引入第三方监督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其他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51-54页 |
一、民众导向,弥合服务供给缝隙 | 第51-52页 |
二、立法先行,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 第52-53页 |
三、顺应趋势,提升电子政务水平 | 第53页 |
四、完善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制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完善南京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4-62页 |
第一节 理念创新:牢固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坚持理念发展科学化 | 第54-56页 |
一、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54-55页 |
二、培育优秀组织文化,加强中心队伍建设 | 第55页 |
三、紧抓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员自身素质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制度创新: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推进审批运行规范化 | 第56-58页 |
一、推进中心立法进程 | 第56-57页 |
二、优化审批运行机制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技术创新:以“互联网+”为驱动,加快平台发展信息化 | 第58-59页 |
一、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 第58-59页 |
二、加强平台宣传推广,提高电子政务应用 | 第59页 |
第四节 服务创新:加强中心自身综合建设,实现服务提升效能化 | 第59-62页 |
一、强化激励绩效考评,激发个人积极性 | 第59-60页 |
二、构建多维监督体系,实现工作透明化 | 第60页 |
三、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探索差异化供给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