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 抗体简介及其发展趋势 | 第17-20页 |
1.2.1 抗体纯化面临的挑战 | 第18-19页 |
1.2.2 抗体纯化目前工艺 | 第19-20页 |
1.3 亲和层析与ProteinA介质 | 第20-24页 |
1.3.1 亲和层析 | 第20-22页 |
1.3.2 ProteinA亲和介质 | 第22-24页 |
1.4 ProteinA介质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页 |
1.4.3 小结 | 第26-27页 |
1.5 ProteinA介质与IgG作用基础研究 | 第27-28页 |
1.5.1 ProteinA亲和力测定 | 第27页 |
1.5.2 介质孔径对IgG吸附-解吸过程影响 | 第27-28页 |
1.6 研究目标以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耐碱ProteinA构建、表达与纯化 | 第30-38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实验仪器以及材料 | 第30-32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3.1 rProteinA配基构建 | 第32页 |
2.3.2 rProteinA表达 | 第32-33页 |
2.3.3 聚丙烯酰胺电泳 | 第33-34页 |
2.3.4 目标蛋白纯化 | 第34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2.4.1 rProteinA-ZX纯化方法确定 | 第34-36页 |
2.4.2 rProteinA-ZX菌体表达量确定 | 第36-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耐碱ProteinA介质制备与耐碱性考察 | 第38-52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8-39页 |
3.2.1 材料及试剂 | 第38-39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3.3.1 NHS偶联ProteinA | 第39-40页 |
3.3.2 环氧氯丙烷活化偶联ProteinA | 第40-41页 |
3.3.3 动态载量测定 | 第41页 |
3.3.4 静态碱浸泡实验 | 第41-42页 |
3.3.5 介质CIP性能测试 | 第42页 |
3.3.6 圆二色光谱 | 第42-43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3.4.1 偶联pH对介质载量影响 | 第43-44页 |
3.4.2 活化方式影响 | 第44-45页 |
3.4.3 配基对于介质耐碱性影响 | 第45-50页 |
3.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耐碱rProteinA介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64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实验材料以及仪器 | 第52-53页 |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52-53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4.3.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第53-54页 |
4.3.2 Trcine-SDS-PAGE | 第54-55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4.4.1 配基脱落形式研究 | 第55-58页 |
4.4.2 配基自身耐碱性探究 | 第58-60页 |
4.4.3 配基脱落量的测定 | 第60-61页 |
4.5 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耐碱rProteinA介质性能优化与传质表征 | 第64-80页 |
5.1 前言 | 第64页 |
5.2 实验材料以及仪器 | 第64-65页 |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64-65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5.3.1 激光共聚焦观测不同基质传质过程 | 第65-66页 |
5.3.2 低场核磁 | 第66页 |
5.3.3 葡聚糖接枝基质制备 | 第66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8页 |
5.4.1 基质对于介质耐碱性动态载量影响 | 第66-70页 |
5.4.2 配基对于介质耐碱性影响 | 第70-75页 |
5.4.3 孔道结构对介质传质过程影响 | 第75-78页 |
5.5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创新点 | 第81页 |
6.3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2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