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第16-23页 |
1.2.1 量子秘密共享方案 | 第16-21页 |
1.2.2 量子拍卖协议 | 第21-22页 |
1.2.3 秘密共享方案在拍卖协议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1.4 本文的章节内容安排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量子秘密共享方案中Dicke态的局部可区分性 | 第28-48页 |
2.1 引言 | 第28-30页 |
2.2 预备知识 | 第30-36页 |
2.2.1 秘密共享方案的几种定义 | 第30-32页 |
2.2.2 Rahaman等人的(k,n)门限量子秘密共享方案 | 第32-36页 |
2.3 正交对称Dicke态的局部可区分性 | 第36-42页 |
2.3.1 定性分析 | 第36-39页 |
2.3.2 定量分析 | 第39-42页 |
2.4 正交广义Dicke态的局部可区分性 | 第42-44页 |
2.4.1 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2.4.2 定量分析 | 第44页 |
2.5 (k_1,k_2,k,n)门限量子秘密共享方案的参数分析 | 第44-47页 |
2.5.1 参数k_1的分析 | 第45-46页 |
2.5.2 参数k_2的分析 | 第46页 |
2.5.3 方案的门限讨论 | 第46-47页 |
2.6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基于高维正交多体纠缠态局部可区分性的量子秘密共享方案 | 第48-66页 |
3.1 引言 | 第48-50页 |
3.2 高维正交多体纠缠态的局部可区分性 | 第50-54页 |
3.3 编码方法及其完备性 | 第54-57页 |
3.3.1 编码方法的提出 | 第54-55页 |
3.3.2 编码方法的完备性 | 第55-57页 |
3.4 改进的(K,n)门限LOCC-QSS方案 | 第57-64页 |
3.4.1 改进的(K,n)门限LOCC-QSS方案模型 | 第57-59页 |
3.4.2 (3,4)门限LOCC-QSS方案 | 第59-61页 |
3.4.3 (5,6)门限LOCC-QSS方案 | 第61-62页 |
3.4.4 改进方案性能分析 | 第62-64页 |
3.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分组式(K,n)门限LOCC-QSS方案 | 第66-82页 |
4.1 引言 | 第66-68页 |
4.2 GHZ-like态及其衍生态的局部可区分性 | 第68-72页 |
4.2.1 GHZ-like态的局部可区分性 | 第68-70页 |
4.2.2 GHZ-like态的衍生态的局部可区分性 | 第70-72页 |
4.3 GHZ-like态及其衍生态的稳定子分析 | 第72-75页 |
4.3.1 稳定子体系 | 第73页 |
4.3.2 GHZ-like态及其衍生态的稳定子 | 第73-75页 |
4.4 分组式(K,n)门限LOCC-QSS方案 | 第75-80页 |
4.4.1 分组式(K,n)门限方案模型 | 第75-77页 |
4.4.2 (3,10)门限LOCC-QSS方案 | 第77-79页 |
4.4.3 安全性分析 | 第79页 |
4.4.4 性能分析 | 第79-80页 |
4.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LOCC-QSS方案在量子拍卖协议中的应用 | 第82-102页 |
5.1 引言 | 第82-84页 |
5.2 带有后验机制的量子拍卖协议 | 第84-89页 |
5.2.1 Zhao等人的量子拍卖协议 | 第84-86页 |
5.2.2 安全性分析 | 第86-89页 |
5.3 基于LOCC-QSS方案的量子拍卖协议 | 第89-92页 |
5.3.1 方案设计 | 第89-90页 |
5.3.2 几类合谋攻击的安全性分析 | 第90-92页 |
5.4 基于乱序编码的量子拍卖协议 | 第92-95页 |
5.4.1 方案设计 | 第92-93页 |
5.4.2 多个恶意竞标者合谋攻击的安全性分析 | 第93-95页 |
5.5 改进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95-100页 |
5.5.1 改进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95-97页 |
5.5.2 改进协议的正确性分析 | 第97-98页 |
5.5.3 效率分析 | 第98-100页 |
5.6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8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2-10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