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一带一路”文献综述 | 第15页 |
2.1.2 关于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3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1.4 关于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2.1 产业集群 | 第18页 |
2.2.2 新型城镇化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一带一路”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 | 第19-26页 |
3.1 圈层结构理论 | 第19-21页 |
3.1.1 文献综述 | 第19页 |
3.1.2 概念及特征 | 第19-20页 |
3.1.3 内在逻辑 | 第20-21页 |
3.2 “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集群对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第21-22页 |
3.2.1 “一带一路”开发区的平台功能 | 第21-22页 |
3.2.2 开发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第22页 |
3.3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 第22-23页 |
3.3.1 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平台功能 | 第22-23页 |
3.3.2 城市群推动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 第23页 |
3.4 “一带一路”的良好促进作用 | 第23-26页 |
3.4.1 “一带一路”的开放战略 | 第23-24页 |
3.4.2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互动机制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52页 |
4.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 第26-28页 |
4.1.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机遇 | 第26-27页 |
4.1.2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挑战 | 第27-28页 |
4.2 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 | 第28-31页 |
4.3 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31-40页 |
4.3.1 西部地区整体产业集群情况 | 第31-36页 |
4.3.2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 第36-38页 |
4.3.3 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4.4 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 | 第40-50页 |
4.4.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情况 | 第40-42页 |
4.4.2 西部地区总体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 | 第42-43页 |
4.4.3 各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 第43-50页 |
4.5 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实证分析 | 第52-62页 |
5.1 产业集群指标的说明和测度 | 第52-54页 |
5.1.1 产业集群指标的说明 | 第52页 |
5.1.2 产业集群指标的测度 | 第52-54页 |
5.2 新型城镇化指标说明和测度 | 第54-57页 |
5.2.1 新型城镇化指标的说明 | 第54-55页 |
5.2.2 新型城镇化指标的测度 | 第55-57页 |
5.3 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关系实证分析 | 第57-61页 |
5.3.1 单位根、协整检验 | 第57页 |
5.3.2 产业集群对新型城镇化的实证分析 | 第57-59页 |
5.3.3 新型城镇化对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 第59-61页 |
5.4 结果及分析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3-64页 |
6.3 局限性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