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民国时期婺源山林生态与保护--以乡规民约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1.1.1 山林生态 | 第8页 |
1.1.2 乡规民约 | 第8-9页 |
1.2 地域范围 | 第9-10页 |
1.3 研究时段 | 第10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4.1 徽州地区山林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4.2 婺源地区山林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5 关于本文的研究 | 第15-19页 |
1.5.1 研究起因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1.5.3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明清以来婺源地区的生态概况 | 第19-26页 |
2.1 婺源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19-21页 |
2.1.1 地理区位 | 第19-20页 |
2.1.2 地貌、气候、土壤 | 第20-21页 |
2.2 婺源地区的人文生态环境 | 第21-25页 |
2.2.1 景观文化 | 第21-22页 |
2.2.2 建筑文化 | 第22-23页 |
2.2.3 木商文化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山林生态失衡原因分析 | 第26-36页 |
3.1 人地关系紧张 | 第26-28页 |
3.2 棚民入侵 | 第28-31页 |
3.3 咸丰兵燹 | 第31-33页 |
3.4 村民砍伐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山林生态保护原因分析 | 第36-48页 |
4.1 风水观念的盛行 | 第36-42页 |
4.1.1 村落风水的保护 | 第37-38页 |
4.1.2 宗族风水的保护 | 第38-41页 |
4.1.3 山林植物的祥异及佚事 | 第41-42页 |
4.2 对山林作用的认识 | 第42-47页 |
4.2.1 经济作用 | 第42-45页 |
4.2.2 生态作用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乡规民约与山林保护 | 第48-64页 |
5.1 婺源地区乡规民约的概况 | 第48-52页 |
5.1.1 乡规民约的特点 | 第48-51页 |
5.1.2 乡规民约的传承机制 | 第51-52页 |
5.2 乡规民约对保护山林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52-62页 |
5.2.1 以民间习俗为表现形式的山林保护 | 第52-55页 |
5.2.2 以乡里规约为表现形式的山林保护条令 | 第55-57页 |
5.2.3 以家法族规为表现形式的山林保护条令 | 第57-60页 |
5.2.4 以会社公约为表现形式的山林保护条令 | 第60-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4-67页 |
6.1 明至民国时期婺源山林生态与保护 | 第64-66页 |
6.2 明至民国时期婺源山林生态再思考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