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1.1 马铃薯晚疫病菌概况 | 第8-10页 |
1.1.1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布与危害 | 第8-9页 |
1.1.2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物性特性 | 第9-10页 |
1.2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 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5 SSR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测定 | 第20-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1.2 供试仪器和试剂 | 第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1.2.1 马铃薯晚疫病的采集和分离 | 第20-22页 |
2.1.2.2 马铃薯晚疫病的单孢分离 | 第22-23页 |
2.1.2.3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测定 | 第23页 |
2.1.2.4 不同组合的A2交配型产生卵孢子的数量和形态观察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2.1 交配型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2.2.2 不同组合的A2交配型产生卵孢子数量和形态观察的结果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 第28-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1.1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3.1.1.2 供试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3.1.2.1 甲霜灵母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3.1.2.2 供试菌株含药培养基的制作 | 第29页 |
3.1.2.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 第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3.3 讨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 第32-3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4.1.1.1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4.1.1.2 供试仪器和试剂 | 第32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4.1.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同2.1.2.2 | 第32页 |
4.1.2.2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 | 第32-3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4.3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多重SSR对晚疫病菌基因型及多态性分析 | 第35-4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5.1.1.1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5.1.1.2 供试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5.1.2.1 SSR引物信息 | 第36页 |
5.1.2.2 摇菌 | 第36-37页 |
5.1.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5.2 多重SSR对晚疫病菌遗传成分的检测 | 第38-40页 |
5.2.1 SSR-PCR反应体系 | 第38-40页 |
5.2.2 SSR-PCR产物的测序 | 第4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5.3.1 SSR基因型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5.3.2 SSR多态性分析 | 第41-42页 |
5.3.3 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5.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6.2 讨论 | 第46-47页 |
6.3 需继续进行的研究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