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极化干涉SAR森林高度反演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基于相干散射模型的反演算法 | 第12-14页 |
| 1.2.2 旋转因子不变技术估计信号参数算法 | 第14-15页 |
| 1.2.3 相干模型与其他算法的融合 | 第15页 |
| 1.3 极化干涉SAR森林高度反演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 2 极化干涉SAR基础理论 | 第19-32页 |
| 2.1 微波 | 第19-20页 |
| 2.2 极化SAR | 第20-24页 |
| 2.2.1 极化散射矩阵 | 第21页 |
| 2.2.2 极化散射矩阵的矢量化 | 第21-22页 |
| 2.2.3 极化相干矩阵和协方差矩阵 | 第22-23页 |
| 2.2.4 极化散射机理 | 第23-24页 |
| 2.3 干涉SAR | 第24-26页 |
| 2.4 极化干涉SAR | 第26-29页 |
| 2.4.1 矢量干涉 | 第26-27页 |
| 2.4.2 干涉最优相干 | 第27-29页 |
| 2.5 极化干涉SAR森林冠层高度反演 | 第29-31页 |
| 2.5.1 RVoG相干散射模型 | 第29-30页 |
| 2.5.2 基于RVoG模型的三阶段反演算法 | 第30-3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研究区及试验数据 | 第32-38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3页 |
| 3.2 TerraSAR-X/TanDEM-X全极化数据 | 第33-34页 |
| 3.3 ALOSPALSAR双极化数据 | 第34-36页 |
| 3.4 野外实测数据 | 第36-3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ALOSPALSAR双极化数据森林冠层高度反演 | 第38-44页 |
| 4.1 森林冠层高度反演流程 | 第38页 |
| 4.2 数据预处理 | 第38-41页 |
| 4.2.1 配准 | 第39页 |
| 4.2.2 去平地效应 | 第39-41页 |
| 4.2.3 干涉和滤波 | 第41页 |
| 4.3 森林冠层高度反演 | 第41-4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5 TerraSAR-X/TanDEM-X全极化数据森林冠层高度反演 | 第44-56页 |
| 5.1 森林冠层高度反演流程 | 第44页 |
| 5.2 数据预处理 | 第44-49页 |
| 5.2.1 配准 | 第45页 |
| 5.2.2 去平地效应 | 第45页 |
| 5.2.3 干涉和滤波 | 第45-46页 |
| 5.2.4 最优相干系数计算 | 第46-49页 |
| 5.3 森林冠层高度反演:RVoG模型结合三阶段算法 | 第49-51页 |
| 5.4 森林冠层高度反演:坡度改正的S-RVoG模型结合三阶段算法 | 第51-55页 |
| 5.4.1 S-RVoG模型原理 | 第51-52页 |
| 5.4.2 S-RVoG模型结合三阶段算法反演 | 第52-5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森林冠层高度反演结果研究分析 | 第56-62页 |
| 6.1 ALOSPALSAR数据和TerraSAR-X/TanDEM-X数据反演结果对比 | 第56-57页 |
| 6.2 天然阔叶林和人工橡胶林橡胶林反演结果对比 | 第57-59页 |
| 6.3 RVoG模型和S-RVoG模型反演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 7.2 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