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实验研究 | 第13-24页 |
1.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2 实验药品 | 第13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13-14页 |
1.4 实验仪器及器材 | 第14页 |
2.实验方法 | 第14-19页 |
2.1 实验分组 | 第14页 |
2.2 造模方法 | 第14-15页 |
2.2.1 Hp感染胃炎造模方法 | 第14-15页 |
2.2.2 脾虚湿热证型造模方法 | 第15页 |
2.3 药物配制及给药方法 | 第15-16页 |
2.4 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 第16-19页 |
2.4.1 一般情况 | 第16页 |
2.4.2 收集标本 | 第16-17页 |
2.4.3 检测及方法 | 第17-19页 |
2.4.3.1 瑞-姬氏混染法观察H.pylori定植情况 | 第17页 |
2.4.3.2 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17-18页 |
2.4.3.3 Western-Blot测定小鼠胃黏膜HSP60表达情况 | 第18-19页 |
2.4.3.4 ELISA检测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L-8的表达情况 | 第19页 |
3.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4.实验结果 | 第19-23页 |
4.1 小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 第19-20页 |
4.2 瑞-姬氏染色法观察小鼠幽门螺杆菌的定植情况 | 第20-21页 |
4.3 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学损伤情况 | 第21页 |
4.3.1 小鼠胃黏膜病理评分情况 | 第21页 |
4.4 WESTERN-BLOT测定小鼠胃黏膜HSP60蛋白表达情况 | 第21-22页 |
4.5 ELISA检测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L-8的表达情况 | 第22-23页 |
5.实验小结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37页 |
1.模型的制备 | 第24-25页 |
1.1 HP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1.2 脾虚湿热证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2.对照组药物选择 | 第25-26页 |
3.中医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 第26-28页 |
3.1 病名 | 第26页 |
3.2 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3.3 中医治疗 | 第27-28页 |
4.导师的学术思想 | 第28页 |
4.1 病机 | 第28页 |
4.2 治法 | 第28页 |
5.西医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 第28-32页 |
5.1 发病机制 | 第28-29页 |
5.2 西医治疗 | 第29-32页 |
5.2.1 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 | 第29-32页 |
5.2.1.1 标准三联疗法 | 第30页 |
5.2.1.2 含铋剂四联疗法 | 第30页 |
5.2.1.3 序贯疗法(sequentialtherapy) | 第30-31页 |
5.2.1.4 伴同疗法(concomitanttherapy) | 第31页 |
5.2.1.5 镶嵌疗法(hybridtherapy) | 第31页 |
5.2.1.6 补救措施 | 第31-32页 |
5.2.2 其他治法 | 第32页 |
6.对自拟芪连温胆汤的认识 | 第32-34页 |
6.1 立法依据 | 第32页 |
6.2 自拟芪连温胆汤的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 第32-34页 |
7.自拟芪连温胆汤治疗HAG(脾虚湿热证)的机理探讨 | 第34-37页 |
7.1 降低胃黏膜HSP60的表达 | 第35页 |
7.2 降低血清IL-8的表达 | 第35-36页 |
7.3 小结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文献综述 | 第46-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图 | 第54-56页 |
附件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