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血液灌流 | 第12-17页 |
1.2.1 血液灌流原理及特点 | 第12-13页 |
1.2.2 血液灌流技术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13-17页 |
1.3 血液灌流用吸附剂的载体材料及其特点 | 第17-20页 |
1.3.1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8页 |
1.3.2 天然高分子及其衍生材料 | 第18-20页 |
1.3.3 无机材料 | 第20页 |
1.4 纤维素的结构特征 | 第20-22页 |
1.4.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 第20-21页 |
1.4.2 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 | 第21页 |
1.4.3 纤维素大分子间的氢键及其影响 | 第21-22页 |
1.5 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第22-28页 |
1.5.1 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2-25页 |
1.5.2 纤维素微球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纤维素微球 | 第30-41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器材 | 第30-31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0-31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1 交联纤维素微球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2 交联纤维素微球的表征 | 第32-33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2.4.1 交联纤维素微球制备工艺优化 | 第33-38页 |
2.4.2 交联纤维素微球的结构特征 | 第38-39页 |
2.4.3 交联纤维素微球的物理性质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纤维素凝胶微球为载体合成蛋白A免疫吸附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第41-58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器材 | 第41-42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3.3.1 吸附剂的不同合成方法 | 第42-44页 |
3.3.2 吸附剂对人血浆中IgG的吸附 | 第44-45页 |
3.3.3 SDS-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 | 第45页 |
3.3.4 醛基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3.3.5 环氧基团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3.3.6 蛋白A浓度的测定 | 第46页 |
3.3.7 IgG浓度检测 | 第46页 |
3.4 实验结果讨论 | 第46-57页 |
3.4.1 蛋白A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3.4.2 高碘酸钠法合成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47-50页 |
3.4.3 环氧法合成蛋白A免疫吸附剂合成路径的选择 | 第50-51页 |
3.4.4 BDCE活化纤维素微球的条件优化 | 第51-53页 |
3.4.5 蛋白A偶联条件的优化 | 第53-55页 |
3.4.6 蛋白A偶联量对人血浆IgG的静态吸附性能影响 | 第55-56页 |
3.4.7 蛋白A偶联量对人血浆IgG的动态吸附性能影响 | 第56页 |
3.4.8 吸附剂对人血浆IgG的吸附选择性研究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纤维素凝胶微球为载体合成内毒素吸附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第58-73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器材 | 第58-60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4.3.1 内毒素吸附剂的合成 | 第60页 |
4.3.2 实验器材的去热源处理 | 第60页 |
4.3.3 内毒素吸附实验 | 第60-61页 |
4.3.4 PMB浓度的测试方法 | 第61页 |
4.3.5 内毒素的测试方法 | 第61-62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4.4.1 PMB标准曲线与内毒素标准曲线 | 第62-63页 |
4.4.2 影响PMB偶联量的因素 | 第63-64页 |
4.4.3 吸附剂对生理盐水中内毒素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64-67页 |
4.4.4 吸附剂对血浆中内毒素的静态吸附性能评价 | 第67-71页 |
4.4.5 吸附剂对血浆中内毒素的动态吸附性能评价 | 第71-72页 |
4.4.6 吸附剂的非特异性吸附评价 | 第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4页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