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活性(焦)炭吸附联合微波解吸脱除低浓度二氧化硫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第12-15页
        1.2.1 技术路线图第12页
        1.2.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2.3 创新点第13-1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5-41页
    2.1 SO_2的来源及危害第15-18页
        2.1.1 SO_2的来源及排放状况第15-16页
            2.1.1.1 SO_2的来源第15页
            2.1.1.2 SO_2排放现状第15-16页
        2.1.2 SO_2的危害性第16-18页
            2.1.2.1 SO_2对人体的危害第16-17页
            2.1.2.2 SO_2对植物的危害第17页
            2.1.2.3 SO_2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第17-18页
            2.1.2.4 酸雨造成的危害第18页
    2.2 我国铅锌铜钴镍等冶炼行业及硫酸工业对于SO_2排放控制的相关标准第18-21页
    2.3 现有的处理方法比较第21-39页
        2.3.1 现有的方法第21-28页
        2.3.2 国内外对活性焦(炭)法及微波解吸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第28-39页
            2.3.2.1 孔径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第29-31页
            2.3.2.2 反应条件的影响第31-32页
            2.3.2.3 温度的影响第32页
            2.3.2.4 空速的影响第32页
            2.3.2.5 烟气组分对脱硫的影响第32-33页
                2.3.2.5.1 氧气和水蒸气的影响第32页
                2.3.2.5.2 其他气体的影响第32-33页
            2.3.2.6 活性炭改性第33-34页
            2.3.2.7 活性炭再生方式;第34-37页
                2.3.2.7.1 溶剂再生第35页
                2.3.2.7.2 生物再生第35页
                2.3.2.7.3 加热解吸再生第35-36页
                2.3.2.7.4 微波辐照再生第36-37页
            2.3.2.8 活性炭脱硫在工业上的应用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吸附脱硫与微波解吸实验部分第41-45页
    3.1 实验主要仪器及其他实验物品第41-42页
    3.2 实验装置第42-43页
    3.3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3.1 吸附剂的前处理方法第43页
        3.3.2 吸附实验方法第43-44页
        3.3.3 解吸实验方法第44页
        3.3.4 测试方法第44-45页
第四章 不同吸附剂吸附解吸实验结果以及讨论第45-59页
    4.1 吸附过程第45-50页
        4.1.1 平衡吸附容量变化情况第45-48页
        4.1.2 三种活性(焦)炭在相同条件下的穿透曲线比较第48页
        4.1.3 粒度对吸附的影响第48-49页
        4.1.4 吸附床层厚度对吸附的影响第49-50页
    4.2 解吸过程第50-57页
        4.2.1 不同活性(焦)炭微波升温情况第50-52页
        4.2.2 不同活性(焦)炭在相同解吸条件下的微波解吸情况第52-53页
        4.2.3 不同活性(焦)炭多次吸附解吸炭损耗的变化第53-55页
        4.2.4 不同微波功率对于活性焦解吸炭损耗率对比情况第55-56页
        4.2.5 不同微波功率作用下,活性焦多次解吸炭损失情况第56-57页
        4.2.6 不同微波功率下,CO与CO2产生量情况第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实验机理分析第59-85页
    5.1 吸附过程原理第59-60页
    5.2 微波解吸过程原理第60-61页
    5.3 吸附模型验证第61-73页
        5.3.1 热力学研究第61-69页
        5.3.2 吸附速率的求解第69-73页
    5.4 解吸动力学与热力学第73-76页
        5.4.1 解吸速率计算第73-75页
        5.4.2 活化能以及指前因子计算第75-76页
    5.5 SEM与傅里叶红外表征第76-83页
        5.5.1 活性炭样品表面形貌的观察第76-79页
        5.5.2 活性焦(炭)表面官能团测试第79-83页
    5.6 吸附解吸过程机理分析第83-84页
        5.6.1 吸附机理浅析第83页
        5.6.2 解吸机理浅析第83-84页
    5.7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现场实际烟气实验第85-95页
    6.1 现场实验的条件及方法第85页
    6.2 实验结果第85-90页
        6.2.1 现场吸附实验第85-86页
        6.2.2 吸附模型验证第86-87页
        6.2.3 现场解吸实验第87-89页
        6.2.4 解吸模型验证第89-90页
    6.3 与工厂现有技术(氧化锌法)进行对比第90-94页
        6.3.1 氧化锌法介绍第90-92页
        6.3.2 效益对比第92-94页
    6.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5-97页
    7.1 结论第95-96页
    7.2 建议第96-97页
致谢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频高压大功率电除尘电源优化设计
下一篇:洱海水系烷基酚和类固醇类环境激素污染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