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4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生物体介导的纳米复合材料的超分子组装 | 第15-25页 |
1.2.1 硅藻硅蛋白介导硅壳的形成 | 第15-17页 |
1.2.2 海绵硅蛋白介导骨针的硅化 | 第17-18页 |
1.2.3 生物硅化在酶组装固定中的应用 | 第18-25页 |
1.3 纳米粒子的体外合成 | 第25-27页 |
1.3.1 介导纳米粒子合成的蛋白质模板 | 第25-26页 |
1.3.2 蛋白质或肽介导的铜纳米结构的形成 | 第26-27页 |
1.4 纳米酶 | 第27-36页 |
1.4.1 氧化物纳米酶 | 第27-32页 |
1.4.2 金属基纳米酶 | 第32-34页 |
1.4.3 双金属和其他金属纳米酶 | 第34-36页 |
1.5 用于组装固定的几种重要工业酶 | 第36-39页 |
1.5.1 水解酶 | 第36-37页 |
1.5.2 氧化还原酶 | 第37-39页 |
1.6 纳米催化材料组装体的结构表征技术 | 第39-42页 |
1.6.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9-40页 |
1.6.2 拉曼光谱 | 第40页 |
1.6.3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40-41页 |
1.6.4 能量色散谱 | 第41页 |
1.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41-42页 |
1.7 立项依据 | 第42-44页 |
第二章“乳糖酶-硅基载体-溶菌酶”复合物的构建 | 第44-62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44-46页 |
2.1.1 仪器 | 第44-45页 |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2.2.1 β-半乳糖苷酶的预处理 | 第46-47页 |
2.2.2 包埋条件的优化 | 第47页 |
2.2.3 共价连接溶菌酶的过程优化 | 第47-48页 |
2.2.4“乳糖酶-硅基载体-溶菌酶”复合物的比活测定 | 第48页 |
2.2.5“酶-硅基”复合物的表征 | 第48-49页 |
2.2.6“乳糖酶-硅基载体-溶菌酶”复合物的重复使用 | 第49页 |
2.2.7 抗菌实验 | 第49页 |
2.2.8 储存稳定性测定 | 第49-50页 |
2.2.9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50-61页 |
2.3.1 β-半乳糖苷酶包埋过程的优化 | 第50-51页 |
2.3.2 溶菌酶共价连接过程的优化 | 第51-53页 |
2.3.3“乳糖酶-硅基载体-溶菌酶”复合物的比活力 | 第53-54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54-55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55-56页 |
2.3.6 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表征 | 第56页 |
2.3.7 N2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56-58页 |
2.3.8“乳糖酶-硅基载体-溶菌酶”复合物的重复使用 | 第58-59页 |
2.3.9 抗菌活性评估 | 第59-60页 |
2.3.10“乳糖酶-硅基载体-溶菌酶”复合物的储存稳定性 | 第60-61页 |
2.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牛奶中乳糖水解的双功能系统 | 第62-71页 |
3.1 仪器和材料 | 第62-64页 |
3.1.1 仪器 | 第62-63页 |
3.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3-6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3.2.1 β-半乳糖苷酶的预处理 | 第64页 |
3.2.2 改进的“网中鱼”技术包埋乳糖酶 | 第64页 |
3.2.3 戊二醛共价连接溶菌酶 | 第64-66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6-70页 |
3.3.2 双功能系统在处理牛奶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 第67-68页 |
3.3.3 双功能系统的连续流操作 | 第68-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漆酶—铜纳米花的构筑及在合成白藜芦醇二聚体的运用 | 第71-88页 |
4.1 仪器和材料 | 第72-73页 |
4.1.1 仪器 | 第72页 |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2-7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4.2.1 漆酶纳米花的制备 | 第73页 |
4.2.2 漆酶纳米花的表征 | 第73-74页 |
4.2.3 筛选反应条件 | 第74页 |
4.2.4 最佳条件下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合成 | 第74页 |
4.2.5 可重复利用度 | 第74页 |
4.2.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74-75页 |
4.2.7 pH稳定性 | 第75页 |
4.2.8 热稳定性 | 第75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75-86页 |
4.3.1 偶联效率和固载效率 | 第75-76页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76页 |
4.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 第76-78页 |
4.3.4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 | 第78-79页 |
4.3.5 优化合成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反应条件 | 第79-81页 |
4.3.6 纳米花中漆酶的p H稳定性及热稳定性 | 第81-83页 |
4.3.7 纳米花的机械稳定性 | 第83-85页 |
4.3.8 比活力的比较 | 第85-86页 |
4.3.9 可重复使用性 | 第86页 |
4.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氨基酸杂化纳米花 | 第88-105页 |
5.1 仪器和材料 | 第88-89页 |
5.1.1 仪器 | 第88-89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8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5.2.1 合成氨基酸纳米花 | 第89页 |
5.2.2 氨基酸掺入的纳米花表征 | 第89-90页 |
5.2.3 类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 | 第90页 |
5.2.4 罗丹明B降解测定 | 第90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90-104页 |
5.3.1 氨基酸纳米花的形成 | 第90-92页 |
5.3.2 氨基酸纳米花的表征 | 第92-93页 |
5.3.3 氨基酸纳米花的生长机制 | 第93-97页 |
5.3.4 氨基酸纳米花的过氧化物酶活力 | 第97-104页 |
5.4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