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产业关联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建筑业碳排放 | 第16-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5-28页 |
第2章 建筑碳关联效应的基础理论及方法 | 第28-36页 |
2.1 关联碳排放内涵 | 第28-29页 |
2.2 关联碳排放的分解 | 第29-30页 |
2.3 投入产出理论 | 第30-36页 |
2.3.1 投入产出表 | 第30-32页 |
2.3.2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第32-33页 |
2.3.3 投入产出相关分析指标 | 第33-36页 |
第3章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6-48页 |
3.1 建筑业碳排放核算指标 | 第36-37页 |
3.1.1 碳排放系数 | 第36-37页 |
3.1.2 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 | 第37页 |
3.2 数据来源及产业部门划分 | 第37-39页 |
3.2.1 数据说明 | 第37-38页 |
3.2.2 产业部门划分及编码 | 第38-39页 |
3.3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3.1 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 第39-41页 |
3.3.2 直接碳排放的产业间分布 | 第41-43页 |
3.3.3 隐含碳排放的产业间分布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中国建筑业碳关联比较分析 | 第48-98页 |
4.1 模型方法 | 第48-51页 |
4.1.1 基于假设抽取法的碳关联分析 | 第48-50页 |
4.1.2 基于改进的假设抽取法的碳关联分解 | 第50-51页 |
4.2 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碳关联的比较 | 第51-59页 |
4.2.1 HEM下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碳排放分析 | 第51-54页 |
4.2.2 HEM下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碳排放分解分析 | 第54-59页 |
4.3 与典型国家建筑业碳关联的比较分析 | 第59-93页 |
4.3.1 建筑业隐含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 第59-60页 |
4.3.2 建筑业后向碳关联国际比较 | 第60-73页 |
4.3.3 建筑业前向碳关联国际比较 | 第73-79页 |
4.3.4 建筑业碳波及效应国际比较 | 第79-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8页 |
第5章 碳排放趋势预测及减排责任分配 | 第98-114页 |
5.1 灰色新陈代谢GM(1,1)修正模型 | 第98-101页 |
5.1.1 GM(1,1)模型 | 第98-99页 |
5.1.2 尾部数列GM(1,1)修正 | 第99-100页 |
5.1.3 新陈代谢处理 | 第100-101页 |
5.2 碳排放与GDP数值预测 | 第101-105页 |
5.2.1 直接碳排放预测 | 第101-102页 |
5.2.2 GDP值预测 | 第102-103页 |
5.2.3 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预测 | 第103-105页 |
5.3 建筑业隐含碳排放预测 | 第105-106页 |
5.4 减排责任分配 | 第106-111页 |
5.4.1 总产业间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 | 第106-109页 |
5.4.2 建筑业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 | 第109-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6章 建筑业减排策略 | 第114-120页 |
6.1 典型国家碳减排方案 | 第114-116页 |
6.2 对中国建筑业碳减排路径选择的经验借鉴 | 第116-120页 |
6.2.1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第116-117页 |
6.2.2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117-118页 |
6.2.3 健全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体系 | 第118-12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0-122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