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植物天然免疫系统 | 第8-10页 |
1.1.1 植物天然免疫概述 | 第8-9页 |
1.1.2 植物天然免疫的Zig-zag模型 | 第9-10页 |
1.2 病原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活的免疫反应 | 第10-17页 |
1.2.1 免疫受体复合体的形成与激活 | 第11-12页 |
1.2.2 细胞质受体类激酶调控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 第12-13页 |
1.2.3 MAPK信号通路 | 第13-15页 |
1.2.4 钙离子和活性氧的爆发 | 第15页 |
1.2.5 PTI免疫反应的精准调控 | 第15-17页 |
1.3 效应蛋白激活的免疫反应 | 第17-23页 |
1.3.1 效应蛋白靶向植物免疫受体复合体 | 第17-19页 |
1.3.2 效应蛋白靶向MAPK信号通路 | 第19页 |
1.3.3 效应蛋白靶向免疫下游信号元件 | 第19-20页 |
1.3.4 效应蛋白靶向宿主细胞其它免疫组分 | 第20页 |
1.3.5 病毒效应蛋白靶向植物免疫组分 | 第20-21页 |
1.3.6 效应蛋白的识别和ETI免疫反应的激活 | 第21-23页 |
1.4 黄瓜花叶病毒与寄主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1.4.1 黄瓜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23-24页 |
1.4.2 黄瓜花叶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功能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CMV RNA3相关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CMV-SD株系RNA3侵染性克隆 | 第26页 |
2.1.2 载体 | 第26页 |
2.1.3 酶、培养基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2.1 PCR扩增和回收 | 第27页 |
2.2.2 DNA片段的酶切和连接反应 | 第27-28页 |
2.2.3 平末端连接反应 | 第28页 |
2.2.4 转化和鉴定 | 第28-29页 |
2.2.5 BP反应和LR反应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3.1 MP和CP原生质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1页 |
2.3.2 MP和CP瞬时表达和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CP和MP在烟草和拟南芥中的表达 | 第33-38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3-34页 |
3.1.1 植物材料和菌株 | 第33页 |
3.1.2 试剂 | 第33-3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农杆菌GV3101电击转化 | 第34页 |
3.2.2 烟草瞬时表达 | 第34页 |
3.2.3 拟南芥转基因及筛选 | 第34-35页 |
3.2.4 植物叶片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blot实验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1 MP和CP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 | 第35-36页 |
3.3.2 拟南芥CP和MP转基因材料的构建和表达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MP抑制多种PAMP激活的免疫反应 | 第38-48页 |
4.1 研究材料 | 第38-39页 |
4.1.1 试剂 | 第38页 |
4.1.2 菌株 | 第38页 |
4.1.3 培养基 | 第38-3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2.1 活性氧爆发的检测 | 第39页 |
4.2.2 丁香假单胞菌接种试验 | 第39-40页 |
4.2.3 PAMP诱导的免疫抗性试验 | 第40页 |
4.2.4 拟南芥和烟草超敏反应的检测 | 第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4.3.1 MP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抑制PAMP诱导的活性氧爆发 | 第40-41页 |
4.3.2 PAMP诱导的活性氧爆发在拟南芥MP转基因植株中明显降低 | 第41-44页 |
4.3.3 MP转基因植株中PAMP诱导的免疫抗性激活受到抑制 | 第44页 |
4.3.4 MP转基因植株对丁香假单胞菌Pst hrcC的侵染更加敏感 | 第44-46页 |
4.3.5 MP在烟草和拟南芥中的表达不影响效应蛋白诱导的超敏反应 | 第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MP不影响PTI免疫反应上游信号的激活 | 第48-57页 |
5.1 试剂材料 | 第48-50页 |
5.1.1 质粒大量提取试剂 | 第48页 |
5.1.2 原生质体转化相关试剂 | 第48-49页 |
5.1.3 培养基 | 第49-50页 |
5.1.4 抗体 | 第50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0-53页 |
5.2.1 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大量提取质粒 | 第50-51页 |
5.2.2 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和总蛋白提取 | 第51-52页 |
5.2.3 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52页 |
5.2.4 拟南芥幼苗总蛋白提取和MAPK蛋白磷酸化检测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5.3.1 MP蛋白不影响FLS2免疫受体复合体组分的蛋白稳定性 | 第53-54页 |
5.3.2 MP蛋白不影响flg22诱导的FLS2-BAK1二聚化 | 第54页 |
5.3.3 MP蛋白不影响flg22诱导的BIK1蛋白磷酸化 | 第54-55页 |
5.3.4 flg22诱导的MAPK和CDPK的激活在MP转基因植株中不受影响 | 第55-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MP抑制下游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7-64页 |
6.1 研究材料 | 第57页 |
6.1.1 试剂药品 | 第57页 |
6.1.2 蛋白银染相关试剂 | 第57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57-60页 |
6.2.1 Trizol法提取植物总RNA | 第57-58页 |
6.2.2 cDNA的合成和定量PCR反应 | 第58-59页 |
6.2.3 蛋白免疫沉淀 | 第59-60页 |
6.2.4 蛋白电泳、银染和质谱鉴定 | 第6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6.3.1 MP蛋白的表达影响flg22诱导的下游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0-61页 |
6.3.2 质谱鉴定寻找与MP互作的植物靶蛋白 | 第61-63页 |
6.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4-68页 |
7.1 MP蛋白特异性抑制PAMP激活的免疫反应 | 第64-65页 |
7.2 MP蛋白具有病毒效应蛋白功能 | 第65-66页 |
7.3 通过蛋白免疫沉淀寻找MP靶向蛋白 | 第66-67页 |
7.4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录Ⅰ 6个丁香假单胞菌株高通量测序 | 第77-98页 |
附录Ⅱ 引物序列 | 第98-99页 |
附录Ⅲ 质谱鉴定结果 | 第99-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