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2.1.1 互联网 | 第16页 |
2.1.2 理想信念 | 第16-17页 |
2.1.3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 第17-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想信念的理论 | 第19页 |
2.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信念的理论 | 第19-21页 |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1-34页 |
3.1 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 第21-24页 |
3.1.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1页 |
3.1.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3.1.3 大学生党员使用互联网情况 | 第23-24页 |
3.2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良好表现 | 第24-29页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 第25页 |
3.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自信 | 第25-26页 |
3.2.3 对党的领导和理想充满信心 | 第26-29页 |
3.3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4页 |
3.3.1 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 | 第29-30页 |
3.3.2 一些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透彻 | 第30-31页 |
3.3.3 少数大学生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 | 第31-32页 |
3.3.4 个别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缺乏自信 | 第32-34页 |
4 互联网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影响 | 第34-43页 |
4.1 互联网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 第35-36页 |
4.1.1 互联网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 第35页 |
4.1.2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不力 | 第35-36页 |
4.2 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判断力和思维方式 | 第36-37页 |
4.2.1 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判断力 | 第36-37页 |
4.2.2 互联网逐渐改变着大学生党员的思维方式 | 第37页 |
4.3 互联网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带来挑战 | 第37-43页 |
4.3.1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 第37-38页 |
4.3.2 网络教育队伍建设不力 | 第38-39页 |
4.3.3 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 | 第39-43页 |
5 互联网时代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对策建议 | 第43-50页 |
5.1 政府注重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性,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第43-44页 |
5.1.1 政府应加强网络媒体舆论的管理 | 第43-44页 |
5.1.2 积极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 | 第44页 |
5.1.3 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的正面宣传 | 第44页 |
5.2 高校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 第44-48页 |
5.2.1 高校应积极构建党建网络教育平台 | 第45-46页 |
5.2.2 加强高校网络教育主体建设 | 第46-48页 |
5.3 大学生党员加强自身建设,有效规避互联网的不良影响 | 第48-50页 |
5.3.1 大学生党员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 第48-49页 |
5.3.2 大学生党员加强自我管控能力 | 第49-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