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二、“第一课”有效性及相关概述 | 第20-32页 |
(一)“第一课”有效性的涵义 | 第20-22页 |
1、“第一课”的基本涵义 | 第20-21页 |
2、有效性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21-22页 |
3、“第一课”有效性的涵义 | 第22页 |
(二)“第一课”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教育学相关理论借鉴 | 第24-25页 |
3、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借鉴 | 第25-27页 |
(三)“第一课”的现实诉求及特点 | 第27-31页 |
1、“第一课”的现实诉求 | 第27-29页 |
2、“第一课”工作的特点 | 第29-3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三、“第一课”的历史发展及价值思考 | 第32-45页 |
(一)领导干部上讲台的历史及当代实践 | 第32-39页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上讲台的历史实践 | 第32-34页 |
2、领导干部上讲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 第34-39页 |
(二)“第一课”的独特优势 | 第39-41页 |
1、身份的示范性 | 第39-40页 |
2、阅历的丰富性 | 第40-41页 |
3、视角的独特性 | 第41页 |
4、工作的推动性 | 第41页 |
(三)“第一课”的重要价值 | 第41-43页 |
1、提升领导干部的素养 | 第42页 |
2、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 第42-43页 |
3、推进思政学科的建设 | 第43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四、“第一课”有效性的现状分析——基于广东省“第一课”的实证调查 | 第45-68页 |
(一)“第一课”有效性的现状调研 | 第45-55页 |
1、研究对象及施测方法 | 第45-47页 |
2、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3、研究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二)“第一课”有效性的可喜成就 | 第55-62页 |
1、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获得感 | 第55-57页 |
2、发挥了传承大学精神的作用 | 第57-58页 |
3、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了新风 | 第58-59页 |
4、落实党委对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 | 第59-60页 |
5、形成了可供推广借鉴的广东经验 | 第60-62页 |
(三)“第一课”有效性的现实困境 | 第62-64页 |
1、贯彻的严肃性不够 | 第62-63页 |
2、组织的规范性不够 | 第63页 |
3、发展的长远性不够 | 第63-64页 |
4、课堂的吸引力不够 | 第64页 |
(四)“第一课”有效性存在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64-67页 |
1、领导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 第64-65页 |
2、大学生内在接受动力不足 | 第65-66页 |
3、主管部门管理科学性不足 | 第66-67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五、提升“第一课”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 第68-77页 |
(一)开展“第一课”的原则 | 第68-70页 |
1、权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68-69页 |
2、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69页 |
3、互补性和示范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69-70页 |
(二)优化“第一课”有效性的具体举措 | 第70-74页 |
1、明确任务要求,突出主动性 | 第70-71页 |
2、注重统筹谋划,突出规范性 | 第71-72页 |
3、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准性 | 第72-73页 |
4、坚持价值导向,突出育人性 | 第73-74页 |
(三)完善“第一课”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74-76页 |
1、创建信息反馈机制 | 第74页 |
2、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 第74-75页 |
3、健全评价考核机制 | 第75-7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1 | 第82-86页 |
附录 2 | 第86页 |
附录 3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件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