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1.1 中华蜜蜂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1.2 意大利蜜蜂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2 蜜蜂大脑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蜜蜂蘑菇体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2 蜜蜂触角神经叶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3 蜜蜂视神经叶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 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蜜蜂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蜜蜂磷酸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蜜蜂大脑不同分区蛋白质组比较 | 第22-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实验流程 | 第22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蛋白质提取、浓度测定及液内酶切 | 第24-25页 |
2.2.2 肽段脱盐及定量 | 第25页 |
2.2.3 质谱分析 | 第25页 |
2.2.4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 第25-26页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页 |
2.2.6 荧光定量PCR | 第26-28页 |
2.2.7 WesternBlot分析 | 第28页 |
2.2.8 激酶活性测定 | 第28-29页 |
2.2.9 免疫组化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0-47页 |
2.3.1 蜜蜂大脑蛋白质组数据评估 | 第30-32页 |
2.3.2 中华蜜蜂大脑蘑菇体、触角神经叶和视神经叶蛋白质组分析 | 第32-35页 |
2.3.3 意大利蜜蜂大脑蘑菇体、触角神经叶和视神经叶蛋白质组分析 | 第35-39页 |
2.3.4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大脑蘑菇体、触角神经叶和视神经叶蛋白质组比较 | 第39-44页 |
2.3.5 中华蜜蜂比意大利蜜蜂嗅觉学习和记忆能力强的生物学验证 | 第44-47页 |
2.4 讨论 | 第47-50页 |
2.4.1 蛋白质合成和Ca2+介导的信号转导是蜜蜂蘑菇体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 第48-49页 |
2.4.2 蜜蜂嗅觉传导依靠肌动蛋白组装和氢、氢离子跨膜运输 | 第49页 |
2.4.3 核糖核酸代谢为蜜蜂视觉传导提供能量和维持跨膜电势 | 第49-50页 |
2.4.4 中蜂嗅觉学习记忆能力比意蜂灵敏的分子机制 | 第50页 |
2.5 结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 | 第52-7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3.1.1 实验流程 | 第53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6-76页 |
3.2.1 蜜蜂大脑蘑菇体、触角神经叶和视神经叶磷酸化蛋白、肽段和位点情况 | 第56-58页 |
3.2.2 中蜂蘑菇体、触角神经叶和视神经叶磷酸化蛋白质分析 | 第58-68页 |
3.2.3 意蜂蘑菇体、触角神经叶和视神经叶磷酸化蛋白质分析 | 第68-71页 |
3.2.4 中蜂和意蜂大脑各分区磷酸化蛋白质比较分析 | 第71-76页 |
3.3 讨论 | 第76-78页 |
3.3.1 蘑菇体中磷酸化作用主要参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 第76-77页 |
3.3.2 触角神经叶中磷酸化加强了嗅觉学习能力和信号转导 | 第77-78页 |
3.3.3 STE/STE20激酶家族介导蜜蜂视觉信号转导 | 第78页 |
3.4 结论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4.1 全文结论 | 第79页 |
4.2 创新之处 | 第79页 |
4.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