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4页 |
第一章 南朝七言诗相关问题考辨 | 第14-28页 |
第一节 南朝七言诗具体诗作考证 | 第14-21页 |
一、庾信、王褒部分七言诗作创作年代考证 | 第14-15页 |
二、“白纻歌、辞”辨析 | 第15-17页 |
三、沈约、萧子云部分诗作考辨 | 第17-18页 |
四、刘孝威《拟古应教》、《蜀道难》考辨 | 第18-19页 |
五、部分七言诗作者考辨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南朝七言诗分布情况 | 第21-28页 |
一、杂歌谣辞中的七言 | 第21-23页 |
二、七言乐府诗的分布 | 第23-25页 |
三、七言文人诗的分布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南朝七言诗的题材内容 | 第28-52页 |
第一节 南朝七言乐府对传统题材的因袭和转化 | 第28-43页 |
一、“白纻歌、辞”——由咏赞舞姿舞容到抒发闺怨相思之情 | 第28-31页 |
二、《燕歌行》——从闺怨思妇向边塞征戍题材的转化 | 第31-35页 |
三、《行路难》——从言世路艰难到写闺怨思妇、感慨生命短暂 | 第35-39页 |
四、艳情诗——由单纯写女子美貌扩展到描写男女艳情 | 第39-43页 |
第二节 南朝七言文人诗的主要题材 | 第43-52页 |
一、闺怨诗——抒写哀怨之情,情感细腻含蓄 | 第43-47页 |
二、应制诗——由传统歌功颂德转向咏物、抒写怨情 | 第47-52页 |
第三章 南朝七言诗的艺术表现 | 第52-79页 |
第一节 南朝七言诗的用韵方式 | 第52-57页 |
一、一韵到底、句句入韵 | 第52-53页 |
二、每句入韵并转韵 | 第53页 |
三、一韵到底、隔句押韵 | 第53-55页 |
四、隔句押韵并转韵 | 第55-56页 |
五、句句韵与隔句韵交替组合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南朝七言诗的声律考察 | 第57-62页 |
一、句的考察 | 第57-59页 |
二、律联、律段的考察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南朝七言诗的句式及篇章结构 | 第62-70页 |
一、句式 | 第62-67页 |
二、布局谋篇 | 第67-70页 |
第四节 南朝七言诗的用典艺术 | 第70-74页 |
一、典故出处 | 第70-71页 |
二、典故分类及用典方法 | 第71-73页 |
三、用典与七言诗的近体化 | 第73-74页 |
第五节 南朝七言诗的意象运用 | 第74-79页 |
一、自然意象的运用 | 第74-75页 |
二、人文意象的运用 | 第75-77页 |
三、意象运用的密集型特点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