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 第9-17页 |
1.1 对象与方法 | 第9-10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9页 |
1.1.3 方法 | 第9页 |
1.1.4 统计学方法 | 第9-10页 |
1.2 结果 | 第10-16页 |
1.2.1 1524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表1) | 第10-12页 |
1.2.2 临床病理特征的组间比较(表1.2、1.3、1.4) | 第12-14页 |
1.2.3 组间多因素分析(表1.5、1.6、1.7) | 第14-16页 |
1.3 小结 | 第16-17页 |
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 第17-30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1页 |
2.1.1 实验试剂、仪器及耗材 | 第17页 |
2.1.1.1 主要试剂、耗材 | 第17页 |
2.1.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2.1.2.1 DNA的提取 | 第17-19页 |
2.1.2.2 PCR扩增 | 第19页 |
2.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9-20页 |
2.1.2.3.1 试剂配制 | 第19页 |
2.1.2.3.2 制胶 | 第19页 |
2.1.2.3.3 电泳 | 第19页 |
2.1.2.3.4 PCR产物测序 | 第19-20页 |
2.1.3 统计学方法 | 第20-21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1-26页 |
2.2.1 BRAF~(V600E)突变与PTM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2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特征 | 第22-23页 |
2.2.3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MC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2.2.4 多因素校正后,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BRAF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26页 |
2.3 讨论 | 第26-30页 |
2.3.1 PTMC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第26-28页 |
2.3.2 PTMC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之间的关系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综述 | 第35-5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