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的相关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的相关综述 | 第12-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4 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精准扶贫有关概念及理论支持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贫困与贫困治理 | 第19页 |
2.1.2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 第19-20页 |
2.1.3 扶贫瞄准 | 第20-21页 |
2.2 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扶贫参与理论 | 第21页 |
2.2.2 合作型扶贫理论及包容性增长 | 第21-22页 |
2.2.3 制度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农村精准扶贫实施机制的实践逻辑与程序 | 第24-31页 |
3.1 精准扶贫的内容 | 第24-26页 |
3.1.1 精准识别 | 第24页 |
3.1.2 精准管理 | 第24-25页 |
3.1.3 精准帮扶 | 第25-26页 |
3.1.4 精准考核 | 第26页 |
3.2 农村扶贫瞄准偏误的特征 | 第26-28页 |
3.2.1 存在瞄准的规模排斥及其它排斥现象 | 第26-27页 |
3.2.2 信息垄断与信息不对称 | 第27-28页 |
3.2.3 扶贫资源供需对接障碍 | 第28页 |
3.3 江西农村精准扶贫运行的难点 | 第28-31页 |
3.3.1 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结构冲突 | 第28-29页 |
3.3.2 建档立卡识别中贫困瞄准方法背离 | 第29-30页 |
3.3.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参与不足的难题 | 第30-31页 |
第4章 江西精准扶贫机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 第31-38页 |
4.1 江西N县精准扶贫调查 | 第31-33页 |
4.1.1 N县贫困概要 | 第31页 |
4.1.2 N县扶贫开发成效及做法 | 第31-33页 |
4.2 N县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 第33-36页 |
4.2.1 精准识别进展 | 第33-34页 |
4.2.2 精准帮扶情况 | 第34-35页 |
4.2.3 精准管理考察 | 第35页 |
4.2.4 精准考核情况 | 第35-36页 |
4.3 N县精准扶贫实施机制存在的不足 | 第36-38页 |
4.3.1 精准识别存在目标偏离 | 第36页 |
4.3.2 精准帮扶资金不足和扶贫资源分配失衡 | 第36-37页 |
4.3.3 村民参与及自主脱贫能力不足 | 第37页 |
4.3.4 驻村帮扶流于形式,扶贫动力不足 | 第37-38页 |
第5章 优化江西农村精准扶贫实施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38-44页 |
5.1 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识别帮扶需求,实现精准施策 | 第38-39页 |
5.1.1 采用参与式识别方式,强化民主评议 | 第38页 |
5.1.2 防止扶贫资源的乡村精英捕获 | 第38-39页 |
5.2 强化扶贫资源有序公平分配,合理配置资源 | 第39页 |
5.2.1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调研扶贫资源需求 | 第39页 |
5.2.2 加强资金管理与规范化应用 | 第39页 |
5.3 完善精准扶贫监督与约束 | 第39-40页 |
5.3.1 加强扶贫成效的监督 | 第39-40页 |
5.3.2 强化扶贫领域执纪问责 | 第40页 |
5.4 形成多元化扶贫路径,提升自我脱贫能力 | 第40-41页 |
5.4.1 完善社会多元化扶贫机制 | 第40-41页 |
5.4.2 优化权利、能力多维扶贫,提升农民自主脱贫能力 | 第41页 |
5.5 持续强化精准帮扶,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 第41-44页 |
5.5.1 实施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 第41-42页 |
5.5.2 实施教育扶贫,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 | 第42页 |
5.5.3 加大金融扶贫,提高贫困户产业参与度 | 第42页 |
5.5.4 强化领导驻村帮扶,提高精准帮扶组织力度 | 第42-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