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 自汗、盗汗概述 | 第14-17页 |
1.1 自汗、盗汗定义 | 第14页 |
1.2 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 | 第14-15页 |
1.3 自汗、盗汗的辨证治疗 | 第15-16页 |
1.3.1 辨证要点 | 第15页 |
1.3.2 内治法 | 第15页 |
1.3.3 外治法 | 第15-16页 |
1.4 自汗、盗汗与相似病证的鉴别 | 第16-17页 |
1.4.1 自汗与盗汗 | 第16页 |
1.4.2 自汗、盗汗与脱汗 | 第16页 |
1.4.3 自汗、盗汗与战汗 | 第16页 |
1.4.4 自汗、盗汗与黄汗 | 第16-17页 |
2. 现代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2.1 汗出的机制 | 第17页 |
2.2 现代文献研究 | 第17-20页 |
2.2.1 病名溯源 | 第17-18页 |
2.2.2 医家及医学著作的研究及总结 | 第18页 |
2.2.3 治疗的实验研究 | 第18-19页 |
2.2.4 治疗经验的总结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前言 | 第22-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84页 |
1. 自汗、盗汗的定义与相关病名的考辨 | 第23-27页 |
1.1 定义 | 第23页 |
1.2 自汗、盗汗及相关病名的考辨 | 第23-27页 |
1.2.1 汗证 | 第23-24页 |
1.2.2 自汗、盗汗 | 第24-25页 |
1.2.3 阴汗、阳汗 | 第25页 |
1.2.4 与汗出部位相关的病名 | 第25-26页 |
1.2.5 与预后特点相关的病名 | 第26页 |
1.2.6 与汗出颜色相关的病名 | 第26-27页 |
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 第27-36页 |
2.1 概述 | 第27页 |
2.2 《五十二病方》 | 第27页 |
2.3 《黄帝内经》 | 第27-31页 |
2.3.1 对生理性汗出的认识 | 第28页 |
2.3.2 对病理性汗出的认识 | 第28-31页 |
2.3.3 治则治法 | 第31页 |
2.4 《神农本草经》 | 第31-32页 |
2.4.1 有止汗作用的药物 | 第32页 |
2.4.2 可致汗出的药物 | 第32页 |
2.5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 第32-36页 |
2.5.1 病名 | 第33-34页 |
2.5.2 病因病机 | 第34页 |
2.5.3 治法方药 | 第34-36页 |
3. 晋唐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 第36-47页 |
3.1 概述 | 第36页 |
3.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 第36-37页 |
3.2.1 阴阳论治,以阳为主 | 第36-37页 |
3.2.2 六经论治、十二经脉论治 | 第37页 |
3.3 葛洪《肘后备急方》 | 第37-39页 |
3.3.1 自汗、盗汗伴见于多种急性疾病中 | 第38页 |
3.3.2 外用散剂的应用 | 第38页 |
3.3.3 首次以食疗法治疗盗汗 | 第38-39页 |
3.4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第39-40页 |
3.4.1 多因致“汗”,阳虚为主 | 第39页 |
3.4.2 从脏腑论“汗” | 第39页 |
3.4.3 论妇、儿汗 | 第39-40页 |
3.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第40-43页 |
3.5.1 病因病机 | 第41页 |
3.5.2 色脉诊汗 | 第41页 |
3.5.3 治疗方剂与药品 | 第41-42页 |
3.5.4 针灸与食疗 | 第42-43页 |
3.6 王焘《外台秘要》 | 第43-47页 |
3.6.1 盗汗方 | 第43-44页 |
3.6.2 多汗及虚汗方 | 第44-45页 |
3.6.3 杂汗出及小儿头热盗汗方 | 第45-47页 |
4. 宋金元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 第47-57页 |
4.1 概述 | 第47页 |
4.2 《太平圣惠方》 | 第47-48页 |
4.2.1 病机承前,阳虚致汗 | 第48页 |
4.2.2 止汗用药 | 第48页 |
4.2.3 治疗方药 | 第48页 |
4.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第48-49页 |
4.3.1 自汗方 | 第49页 |
4.3.2 盗汗方 | 第49页 |
4.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49-51页 |
4.4.1 明确自汗、盗汗的概念 | 第50页 |
4.4.2 自汗、盗汗证治 | 第50页 |
4.4.3 黄汗证治及汗血证治 | 第50-51页 |
4.5 《素问玄机原病式》 | 第51-52页 |
4.5.1 六淫邪气与汗 | 第51页 |
4.5.2 刘完素其他著作中对汗证的记述 | 第51-52页 |
4.6 《儒门事亲》 | 第52-53页 |
4.6.1 重汗法 | 第52页 |
4.6.2 从火热论述自汗、盗汗 | 第52-53页 |
4.7 《脾胃论》 | 第53-55页 |
4.7.1 病因病机 | 第53-54页 |
4.7.2. 用药禁忌 | 第54页 |
4.7.3 创制代表方剂 | 第54-55页 |
4.8 《丹溪心法》 | 第55-57页 |
4.8.1 “痰邪致汗”的创见 | 第56页 |
4.8.2 自汗 | 第56页 |
4.8.3 盗汗 | 第56页 |
4.8.4 治疗禁忌 | 第56-57页 |
5. 明清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 第57-72页 |
5.1 概述 | 第57页 |
5.2 朱橚《普济方》 | 第57-58页 |
5.2.1 代表方剂 | 第57-58页 |
5.2.2 应用特点 | 第58页 |
5.3 张介宾《景岳全书》 | 第58-60页 |
5.3.1 将“汗”列为“十问歌”的重要内容 | 第58-59页 |
5.3.2 自汗、盗汗的概念及病机 | 第59页 |
5.3.3 自汗、盗汗总分阴阳而治 | 第59-60页 |
5.3.4 汗证不治证 | 第60页 |
5.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第60-62页 |
5.4.1 病因病机及代表方剂 | 第61页 |
5.4.2 典型医案 | 第61-62页 |
5.5 张璐《张氏医通》 | 第62-64页 |
5.5.1 自汗、盗汗的病机 | 第63页 |
5.5.2 自汗从脏腑论治 | 第63页 |
5.5.3 盗汗辨病因论治 | 第63页 |
5.5.4 具体化汗证的分类 | 第63-64页 |
5.6 虞抟《医学正传》 | 第64页 |
5.6.1 首次出现汗证之名 | 第64页 |
5.6.2 各脏皆能令人汗出 | 第64页 |
5.6.3 自汗、盗汗论治对比 | 第64页 |
5.7 龚居中《痰火点雪》 | 第64-66页 |
5.7.1 自汗、盗汗定义 | 第65页 |
5.7.2 病因病机及诊断预后 | 第65页 |
5.7.3 治法方药 | 第65-66页 |
5.8 江秋《笔花医镜》 | 第66-68页 |
5.8.1 首次提出自汗体质 | 第66-67页 |
5.8.2 暑邪致汗 | 第67页 |
5.8.3 五脏致汗,多为自汗,尤重视胆汗 | 第67页 |
5.8.4 儿科多盗汗,产后多自汗 | 第67-68页 |
5.9 王清任《医林改错》 | 第68-69页 |
5.10 何梦瑶《医碥》 | 第69-70页 |
5.10.1 汗证的性质与传变 | 第69页 |
5.10.2 自汗、盗汗的定义与病因 | 第69-70页 |
5.10.3 《医碥》载汗独到之处 | 第70页 |
5.11 其他重要论述 | 第70-72页 |
6. 妇科古代文献汗证摘要 | 第72-75页 |
6.1 概述 | 第72页 |
6.2 《济阴纲目》 | 第72-75页 |
6.2.1 自汗、盗汗并见 | 第72-73页 |
6.2.2 妇人自汗 | 第73-74页 |
6.2.3 妇人盗汗 | 第74-75页 |
7. 儿科古代文献汗证摘要 | 第75-77页 |
7.1 概述 | 第75页 |
7.2 《小儿药证直诀》 | 第75-77页 |
7.2.1 明确小儿生理特点,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 第75页 |
7.2.2 对小儿汗的分类 | 第75-76页 |
7.2.3 首次出现完整的小儿汗证医案 | 第76页 |
7.2.4 实热盗汗 | 第76-77页 |
8. 讨论 | 第77-81页 |
8.1 关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探讨 | 第77-79页 |
8.2 自汗、盗汗的汗出时间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近年小儿汗证中医治疗概况 | 第84-93页 |
1 辨证分型 | 第84-85页 |
2 治法 | 第85-91页 |
2.1 内治法 | 第85-87页 |
2.1.1 汤剂 | 第85-86页 |
2.1.2 颗粒剂与口服液 | 第86-87页 |
2.2 外治法 | 第87-88页 |
2.2.1 敷搽法 | 第87-88页 |
2.2.2 外洗 | 第88页 |
2.3 推拿及食疗 | 第88-89页 |
2.3.1 推拿针灸 | 第88-89页 |
2.3.2 食疗 | 第89页 |
2.4 预防护理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