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眼底血管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 心脏血管系统 | 第15-16页 |
1.1 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指标 | 第15-16页 |
1.2 心肌梗塞 | 第16页 |
1.3 心功能分级 | 第16页 |
2 脑血管系统 | 第16-18页 |
2.1 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变 | 第16页 |
2.2 脑动脉硬化 | 第16-17页 |
2.3 腔隙性脑梗死 | 第17页 |
2.4 脑微出血 | 第17页 |
2.5 脑卒中 | 第17-18页 |
3 颈动脉系统 | 第18-19页 |
3.1 一过性黑蒙 | 第18页 |
3.2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 | 第18页 |
3.3 眼部血流检测 | 第18-19页 |
4、眼底血管病变中医辨证论治 | 第19-20页 |
4.1 眼底血管病变与中医辩证 | 第19-20页 |
4.2 眼底血管病变合并心脑血管病变与中医辩证 | 第20页 |
4.3 眼底血管病变中医治疗 | 第20页 |
5、小结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前言 | 第24页 |
第一部分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动力学相关因素研究 | 第24-43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4-2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4-25页 |
2 诊断标准及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25页 |
2.1 根据Walsh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标准 | 第25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3.1 眼科检查 | 第25页 |
3.2 问卷调查 | 第25页 |
3.3 病史 | 第25-26页 |
3.4 采集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38页 |
1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病变情况 | 第27-32页 |
1.1 高血压病程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27-28页 |
1.2 高血压用药情况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28-29页 |
1.3 高血压病程和用药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29-30页 |
1.4 高血压分级及分层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0-32页 |
2 视网膜动脉硬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 第32-33页 |
3 视网膜动脉硬化血液动力学相关指标 | 第33-38页 |
3.1 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3-34页 |
3.2 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性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4页 |
3.3 24小时动态血压负荷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4-35页 |
3.4 冠心病ST段改变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5页 |
3.5 超声心动图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5-36页 |
3.6 冠脉造影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6-37页 |
3.7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情况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心脑血管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第43-54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3-4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43页 |
2 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 | 第43-46页 |
2.1 视网膜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 | 第43-44页 |
2.2 分类标准 | 第44页 |
2.3 病史诊断 | 第44页 |
2.4 中医诊断标准 | 第44-46页 |
2.5 纳入标准 | 第46页 |
2.6 排除标准 | 第4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3.1 对病人进行眼科检查 | 第46页 |
3.2 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2页 |
1 RVO 基本情况统计 | 第47-49页 |
1.1 眼别 | 第47页 |
1.2 视力 | 第47-48页 |
1.3 视网膜静脉阻塞类型 | 第48-49页 |
2 视网膜静脉阻塞心脑血管病史 | 第49-50页 |
3 心脑血管中医证型与RVO | 第50-52页 |
3.1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RVO | 第50-51页 |
3.2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RVO | 第51页 |
3.3 脑梗死中医证型与RVO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