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女性生殖器肿瘤论文--子宫肿瘤论文

基于宫颈癌细胞体外实验的不可逆电穿孔统计学建模及其参数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概述第10-15页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第10-12页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2-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26页
    2.1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原理第15-17页
        2.1.1 电穿孔形成机理第15-16页
        2.1.2 不可逆电穿孔致死机理第16-17页
    2.2 不可逆电穿孔研究现状第17-22页
        2.2.1 体外细胞实验第17-20页
        2.2.2 体外组织实验第20-21页
        2.2.3 临床实验第21-22页
    2.3 IRE的影响因素第22-24页
        2.3.1 脉冲参数第23页
        2.3.2 IRE电极第23-24页
    2.4 IRE的仿真优化研究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宫颈癌细胞IRE实验第26-36页
    3.1 前言第26页
    3.2 实验设计第26-29页
        3.2.1 实验参数设计第26-27页
        3.2.2 实验材料第27页
        3.2.3 实验设备第27-28页
        3.2.4 细胞死活染方法论证第28-29页
    3.3 HeLa细胞实验第29-31页
        3.3.1 细胞培养基配制第29页
        3.3.2 HeLa细胞复苏第29页
        3.3.3 HeLa细胞传代第29-30页
        3.3.4 HeLa细胞冻存第30页
        3.3.5 细胞悬浮液配制第30页
        3.3.6 实验流程第30-3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1-35页
        3.4.1 IRE实验后细胞形态分析第31-32页
        3.4.2 细胞活率测量有效性分析第32-34页
        3.4.3 IRE实验结果分析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IRE统计学模型建立第36-44页
    4.1 前言第36页
    4.2 IRE死亡模型建立第36-38页
        4.2.1 建模方法第36-37页
        4.2.2 模型对比第37-38页
        4.2.3 模型选择与介绍第38页
    4.3 IRE关于脉冲个数和电压的统计学模型第38-40页
    4.4 IRE关于脉冲宽度和电压的统计学模型第40-42页
    4.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5章 IRE统计学模型效果论证第44-53页
    5.1 前言第44页
    5.2 IRE模型建立第44-47页
        5.2.1 模型基本参数第44-45页
        5.2.2 IRE统计学模型建立第45-46页
        5.2.3 IRE阈值模型建立第46页
        5.2.4 网格选择与收敛性分析第46-47页
    5.3 IRE统计学模型与IRE阈值模型对比第47-48页
    5.4 脉冲参数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第48-49页
    5.5 结果讨论第49-51页
        5.5.1 IRE消融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第49-50页
        5.5.2 模型精度对比分析第50-51页
        5.5.3 消融过程分析第51页
    5.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6章 IRE参数优化第53-65页
    6.1 前言第53页
    6.2 IRE仿真建模第53-55页
        6.2.1 三维模型建立第53-54页
        6.2.2 材料属性第54页
        6.2.3 边界条件第54页
        6.2.4 网格收敛性分析第54-55页
    6.3 IRE参数优化实验设计第55-57页
        6.3.1 优化方法种类第55页
        6.3.2 响应曲面法第55-56页
        6.3.3 优化实验设计第56-57页
    6.4 IRE参数优化结果第57-62页
        6.4.1 两针消融模型的参数优化结果第57-58页
        6.4.2 三针消融模型的参数优化结果第58-60页
        6.4.3 四针消融模型的参数优化结果第60-62页
    6.5 结果分析第62-64页
        6.5.1 脉冲电压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第62-63页
        6.5.2 电极针间距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第63页
        6.5.3 电极针长度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第63-64页
        6.5.4 电极针个数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第64页
    6.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7.1 结论第65-66页
    7.2 创新点第66页
    7.3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A第74-75页
附录B第75-77页
附录C第77-78页
附录D第78-79页
附录E第79-80页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FR和ADS评分作为食管鳞癌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标志物研究
下一篇:血清肿瘤相关物质在健康人群、恶性肿瘤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