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我国林蛙属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1.1 形态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2 细胞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3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 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20-21页 |
1.2.1 生物地理学 | 第20-21页 |
1.2.2 环渤海地区的地质演变 | 第21页 |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1-23页 |
1.3.1 DNA条形码 | 第21-22页 |
1.3.2 RAPD分子标记 | 第22页 |
1.3.3 微卫星 | 第22页 |
1.3.4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22-23页 |
1.3.5 线粒体基因组 | 第23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昆嵛林蛙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25-31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3.1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页 |
2.3.2 昆嵛林蛙的系统发育地位 | 第27-29页 |
2.3.3 15种林蛙的遗传距离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3章 昆嵛林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1-40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2.1 DNA提取与扩增 | 第31-32页 |
3.2.2 3个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3.3.1 昆嵛林蛙目的基因的序列信息 | 第32-33页 |
3.3.2 昆嵛林蛙3个基因片段的SNP特征分析 | 第33页 |
3.3.3 基于3种基因序列的昆嵛林蛙遗传多样性 | 第33-34页 |
3.3.4 昆嵛林蛙样本的遗传距离 | 第34-36页 |
3.3.5 基于目的基因的昆嵛林蛙系统发育关系 | 第36-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4章 昆嵛林蛙的环境生物学研究 | 第40-53页 |
4.1 急性毒性实验 | 第40-4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4.1.1.1 实验药品 | 第40-42页 |
4.1.1.2 实验对象 | 第4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1.2.1 预实验 | 第42页 |
4.1.2.2 正式实验 | 第42-43页 |
4.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页 |
4.1.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4.1.3.1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4.1.3.2 分析 | 第46-48页 |
4.2 慢性毒性实验 | 第48-5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4.2.3.1 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4.2.3.2 结果分析 | 第51页 |
4.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附录A 实验中涉及到的一些试剂及主要实验仪器等介绍 | 第64-65页 |
附录B | 第65-68页 |
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5页 |
2.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步骤 | 第65-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