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域下孟荀人性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1.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第1章 他者概念的引入 | 第13-23页 |
1.1 何谓他者 | 第13-19页 |
1.1.1 概念简述 | 第13-15页 |
1.1.2 海德格尔:共在与他者 | 第15-16页 |
1.1.3 舍勒:情感与他者 | 第16-17页 |
1.1.4 梅洛—庞蒂:身体与他者 | 第17-18页 |
1.1.5 莱维纳斯:同一与他者 | 第18-19页 |
1.2 引入他者概念的可行性 | 第19-23页 |
1.2.1 他者客观存在 | 第19-21页 |
1.2.2 人性论与他者 | 第21-23页 |
第2章 他者视域下的孟子性善论 | 第23-30页 |
2.1 孟子性善论中的他者 | 第23-26页 |
2.1.1 人禽之辩中的他者 | 第23-25页 |
2.1.2 恻隐之心:共情与他者 | 第25-26页 |
2.2 他者在性善论中的指向 | 第26-30页 |
2.2.1 仁政中的他者身影:平等 | 第26-27页 |
2.2.2 天人合一对他者的消解 | 第27-30页 |
第3章 他者视域下的荀子性恶论 | 第30-36页 |
3.1 荀子性恶论中的他者 | 第30-32页 |
3.1.1 “人生不能无群”的他者 | 第30-31页 |
3.1.2 性伪之分中的他者 | 第31-32页 |
3.2 他者在性恶论中的指向 | 第32-36页 |
3.2.1 面对他者的圣人之虑 | 第32-34页 |
3.2.2 天人相分对他者的肯定 | 第34-36页 |
第4章 他者视域下孟荀人性论的差异与共同点 | 第36-41页 |
4.1 孟荀人性论在他者视域下的差异 | 第36-38页 |
4.1.1 主体之善与他者之善 | 第36-37页 |
4.1.2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 第37-38页 |
4.2 孟荀人性论在他者视域下的共同点 | 第38-41页 |
4.2.1 “人是目的”的显现 | 第38-39页 |
4.2.2 政治活动中的他者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