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19页 |
1.1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抑郁症发病机制 | 第14页 |
1.1.2 药物治疗原则 | 第14-15页 |
1.1.3 选药考虑因素 | 第15-16页 |
1.1.4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 | 第16页 |
1.2 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16-17页 |
1.2.2 中药学治疗抑郁症 | 第17页 |
1.2.3 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 | 第17页 |
1.2.4 中医辨证论治抑郁症 | 第17-18页 |
1.2.5 化浊解毒疏肝方治疗抑郁实验应用 | 第18-19页 |
第2章 实验研究 | 第19-4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1.2 实验药物 | 第21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造模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动物分组与抑郁模型复制 | 第22-23页 |
2.2.2 给药方法与给药量 | 第23页 |
2.3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2.3.1 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 SPT) | 第23页 |
2.3.2 新奇摄食抑制实验(novelty suppressed feeding test, NSF) | 第23页 |
2.3.3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TST) | 第23页 |
2.3.4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 FST) | 第23-24页 |
2.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第24-26页 |
2.4.1 脑的固定与取材 | 第24页 |
2.4.2 脑组织切片 | 第24页 |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4-25页 |
2.4.4 神经元计数 | 第25-26页 |
2.5 行为学结果 | 第26-33页 |
2.5.1 一般情况观察 | 第26页 |
2.5.2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2.5.3 糖水偏好 | 第27-28页 |
2.5.4 悬尾不动时间 | 第28-30页 |
2.5.5 新奇抑制变化 | 第30-31页 |
2.5.6 强迫游泳变化 | 第31-33页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 第33-46页 |
2.6.1 免疫组化法中缝背核背侧部(DRD)TPH2阳性含量 | 第33-35页 |
2.6.2 免疫组化法中缝背核腹侧部(DRV)区TPH2阳性含量 | 第35-36页 |
2.6.3 免疫组化法中缝背核束肩部(DRI)区TPH2阳性含量 | 第36-38页 |
2.6.4 免疫组化法中缝尾侧线状核(CLi)TPH2阳性含量 | 第38-39页 |
2.6.5 免疫组化法中缝正中核区TPH2阳性含量 | 第39-41页 |
2.6.6 免疫组化法中缝正中旁核区TPH2阳性含量 | 第41-42页 |
2.6.7 免疫组化法脑桥被盖网状核TPH2阳性含量 | 第42-46页 |
第3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3.1 结论 | 第46页 |
3.2 讨论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