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双脉冲燃气发生器设计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 1.2 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双脉冲燃气发生器装药设计 | 第17-27页 |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 2.2 双脉冲燃气发生器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 2.3 双脉冲燃气发生器装药药型的选择 | 第19页 |
| 2.4 单药柱管形装药的设计 | 第19-24页 |
| 2.4.1 装药尺寸设计 | 第19-21页 |
| 2.4.2 推进剂装药特性的设计计算 | 第21-23页 |
| 2.4.3 内外通气参量比的验算 | 第23-24页 |
| 2.4.4 喷喉直径的计算 | 第24页 |
| 2.5 内弹道曲线分析 | 第24-26页 |
| 2.5.1 第一脉冲装药内弹道计算 | 第24-25页 |
| 2.5.2 第二脉冲装药内弹道计算 | 第25-2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双脉冲燃气发生器结构设计 | 第27-41页 |
| 3.1 结构形式与结构材料的选择 | 第27页 |
| 3.1.1 结构形式选择 | 第27页 |
| 3.1.2 主要结构材料选择 | 第27页 |
| 3.2 燃烧室结构设计 | 第27-33页 |
| 3.2.1 燃烧室结构的选择 | 第28页 |
| 3.2.2 燃烧室壳体壁厚与联接强度的估算 | 第28-31页 |
| 3.2.3 壳体和端盖尺寸设计 | 第31-32页 |
| 3.2.4 燃烧室热防护设计 | 第32-33页 |
| 3.3 其他部分的结构设计 | 第33-36页 |
| 3.3.1 装药隔套结构设计 | 第33页 |
| 3.3.2 喷管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 3.3.3 点火结构设计 | 第34页 |
| 3.3.4 堵塞的结构设计 | 第34-36页 |
| 3.4 设计组成简介 | 第36-38页 |
| 3.5 燃烧室结构强度仿真分析 | 第38-40页 |
| 3.6 燃气发生器总体质量估算 | 第40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燃气发生器工作过程的传热模拟 | 第41-61页 |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 4.2 数学理论模型 | 第42-49页 |
| 4.2.1 控制模型 | 第42-44页 |
| 4.2.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第44页 |
| 4.2.3 有限体积法 | 第44-45页 |
| 4.2.4 离散格式简介 | 第45页 |
| 4.2.5 三维湍流模型 | 第45-47页 |
| 4.2.6 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 4.2.7 Simple算法简介 | 第48-49页 |
| 4.3 物理模型与假设 | 第49页 |
| 4.4 计算网格的划分与处理 | 第49-51页 |
| 4.5 第一脉冲工作传热过程模拟 | 第51-54页 |
| 4.5.1 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 第51-52页 |
| 4.5.2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 4.6 待机状态的传热过程模拟 | 第54-57页 |
| 4.6.1 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 第54页 |
| 4.6.2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 4.7 第二脉冲工作传热过程模拟 | 第57-60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燃气发生器传热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71页 |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 5.2 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 第62-63页 |
| 5.3 传热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70页 |
| 5.3.1 发动机工作时间影响分析 | 第63-66页 |
| 5.3.2 燃气温度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 5.3.3 绝热层材料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6.1 研究总结 | 第71-72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