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地缘文化基本理论 | 第15-21页 |
2.1 文化的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2.1.1 文化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文化的作用 | 第16页 |
2.2 地缘文化的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2.2.1 地缘文化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地缘文化形成的原因 | 第17-18页 |
2.2.3 地缘文化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4 地缘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的地缘文化特点及对双方关系的影响 | 第21-39页 |
3.1 东盟地缘文化的形成 | 第21-26页 |
3.1.1 东盟的形成、发展以及东盟的作用 | 第21-22页 |
3.1.2 东盟各主要成员国地缘文化概述 | 第22-26页 |
3.2 中国与东盟地缘文化的特点及比较 | 第26-35页 |
3.2.1 中国地缘文化的特点 | 第26-27页 |
3.2.2 东盟地缘文化的特点 | 第27-29页 |
3.2.3 中国与东盟地缘文化的比较 | 第29-35页 |
3.3 地缘文化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1 地缘文化的相似性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有利影响 | 第35-37页 |
3.3.2 地缘文化的差异性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利影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地缘文化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演进、现状和问题 | 第39-51页 |
4.1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演进 | 第39-42页 |
4.1.1 从猜忌对立到缓和(1967-1991) | 第39-40页 |
4.1.2 建立全面有效地对话框架(1991-1996) | 第40页 |
4.1.3 加强双方睦邻互信(1996-2003) | 第40-41页 |
4.1.4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2003年至今) | 第41-42页 |
4.2 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 | 第42-46页 |
4.2.1 政治领域互信加强 | 第42-43页 |
4.2.2 经济领域合作加深 | 第43-44页 |
4.2.3 安全领域合作增加 | 第44-45页 |
4.2.4 人文交流往来密切 | 第45-46页 |
4.3 地缘文化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46-51页 |
4.3.1 “中国威胁论”问题 | 第46-47页 |
4.3.2 排华、反华问题 | 第47-48页 |
4.3.3 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对东盟国家政策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4 南海问题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地缘文化视角下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对策思考 | 第51-62页 |
5.1 加强经济合作,建立“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 | 第51-53页 |
5.1.1 建立合作机制,减少贫富差异 | 第51-52页 |
5.1.2 发挥地缘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第52-53页 |
5.2 落实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 第53-54页 |
5.2.1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双边关系制度化进程 | 第53-54页 |
5.2.2 树立大国形象,稳定内外环境 | 第54页 |
5.3 促进文化交流,推进“亚洲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 第54-57页 |
5.3.1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 第54-55页 |
5.3.2 推动儒家文化与东南亚传统文化的融合 | 第55-56页 |
5.3.3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 第56-57页 |
5.4 提高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57-58页 |
5.4.1 建立健全的产业机制 | 第57-58页 |
5.4.2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 第58页 |
5.5 采取积极灵活策略,妥善处理南海问题 | 第58-62页 |
5.5.1 立足和谐文化,树立大国形象 | 第58-59页 |
5.5.2 挖掘历史文化,维护民族感情 | 第59页 |
5.5.3 维护南海主权,建立对话机制 | 第59-60页 |
5.5.4 发挥东盟作用,建立磋商平台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