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1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汇功能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 长期封育对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效益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3 退耕还林(草)对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4 生态系统管理对陆地碳汇功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5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植被恢复的碳汇效应 | 第20-22页 |
1.3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3页 |
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第三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壤固碳效益与潜力 | 第28-40页 |
3.1 前言 | 第28-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3.3.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固碳速率和潜力 | 第32页 |
3.3.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固碳潜力 | 第32-33页 |
3.3.3 气候区、恢复阶段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固碳量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4 土壤固碳量影响因子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弃耕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40-51页 |
4.1 前言 | 第40-4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4.3.1 土壤 SOC 与 TN 动态变化 | 第43-45页 |
4.3.2 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变化 | 第45-47页 |
4.3.3 土壤碳氮之间的动态关系 | 第47页 |
4.4 讨论 | 第47-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草地长期封育过程中生态系统固碳效益和潜力评估 | 第51-66页 |
5.1 前言 | 第51-5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5.3.1 碳储量的动态变化 | 第56-58页 |
5.3.2 固碳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58-61页 |
5.3.3 各植被恢复阶段的固碳潜力 | 第61-62页 |
5.4 讨论 | 第62-64页 |
5.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不同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碳储量动态 | 第66-82页 |
6.1 前言 | 第66-6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71-79页 |
6.3.1 植被碳储量动态特征 | 第71-72页 |
6.3.2 土壤碳储量动态特征 | 第72-76页 |
6.3.3 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特征 | 第76-77页 |
6.3.4 碳储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77-79页 |
6.4 讨论 | 第79-81页 |
6.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长期围封对草地土壤固碳特征的影响 | 第82-97页 |
7.1 前言 | 第82-83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7.3.1 草地群落的生态学特性 | 第86-90页 |
7.3.2 土壤的理化特性 | 第90-91页 |
7.3.3 土壤的碳氮储量 | 第91-92页 |
7.4 讨论 | 第92-96页 |
7.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八章 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97-109页 |
8.1 前言 | 第97-98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1页 |
8.3 结果分析 | 第101-105页 |
8.3.1 SOC、TN 和 C/N 动态特征 | 第101-103页 |
8.3.2 土壤容重的动态特征 | 第103页 |
8.3.3 土壤碳储量的动态特征 | 第103-105页 |
8.4 讨论 | 第105-107页 |
8.5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附录 | 第12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