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8-33页 |
第一节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一、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体征的描述 | 第18-19页 |
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1页 |
三、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 | 第21页 |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西医研究概述 | 第21-29页 |
一、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二、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6页 |
三、西医治疗进展 | 第26-29页 |
第三节 “肝主疏泄”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 | 第29-33页 |
一、“肝主疏泄”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内涵 | 第29-30页 |
二、“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病理表现 | 第30-31页 |
三、“肝主疏泄”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 第33-5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3-3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3-3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7-52页 |
一、患者临床信息描述性分析 | 第38-49页 |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三、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四、相关因素的确定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第52-57页 |
一、肝主疏泄与肝失疏泄内涵探讨 | 第52页 |
二、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 第52-53页 |
三、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 | 第53-55页 |
四、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57-59页 |
第三章 肠易激综合征证素特点探讨 | 第59-71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5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9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59-70页 |
一、聚类分析 | 第59-65页 |
二、因子分析 | 第65-70页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第70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70-71页 |
第四章 肠易激综合征证型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82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71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7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1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71-78页 |
一、各项指标在四种证型间的差异 | 第71-73页 |
二、各项指标在“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的差异 | 第73-74页 |
三、各项指标在“脾虚组”与“非脾虚组”间的差异 | 第74-75页 |
四、各项指标在肝郁脾虚型与肝郁气滞型间的差异 | 第75-77页 |
五、各项指标在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间的差异 | 第77-78页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创新性、问题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附录 | 第92-1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详细摘要 | 第148-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