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文昌鱼REL、NFAT、TGFBI基因克隆表达及TLR信号通路进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7页
    1.1 文昌鱼概况第12-14页
    1.2 文昌鱼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文昌鱼发育过程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2 文昌鱼免疫系统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3 文昌鱼在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第17-19页
    1.3 NF-κB、NFAT和TGFBI研究进展第19-30页
        1.3.1 NF-κB研究进展第19-24页
        1.3.2 NFAT在先天性免疫中的作用第24-28页
        1.3.3 TGFBI蛋白家族研究进展第28-30页
    1.4 TLR信号通路与网络水平进化第30-34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34-35页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35-36页
    1.7 技术路线第36-37页
第二章 文昌鱼REL基因的克隆、进化及功能研究第37-65页
    2.1 前言第37-38页
    2.2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38页
        2.2.1 文昌鱼的收集与培养第38页
        2.2.2 实验试剂第38页
        2.2.3 实验仪器第38页
    2.3 实验方法第38-51页
        2.3.1 白氏文昌鱼AmphiREL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第38-47页
        2.3.2 文昌鱼急性免疫刺激后检测AmphiREL基因的表达变化第47-49页
        2.3.3 REL亚家族同源基因的搜索第49页
        2.3.4 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motif分析和三级结构预测第49-50页
        2.3.5 选择压力分析第50-51页
    2.4 结果和讨论第51-65页
        2.4.1 白氏文昌鱼总RNA的提取第51页
        2.4.2 白氏文昌鱼AmphiREL基因全长扩增第51-55页
        2.4.3 白氏文昌鱼AmphiREL基因功能验证第55-56页
        2.4.4 Rel亚家族基因系统发生关系和共线性分析第56-58页
        2.4.5 Rel亚家族蛋白的结构多样性第58-61页
        2.4.6 Rel亚家族基因选择压力分析第61-65页
第三章 文昌鱼NFAT基因的克隆、进化与功能研究第65-85页
    3.1 前言第65-66页
    3.2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66-67页
        3.2.1 文昌鱼的收集与培养第66页
        3.2.2 实验试剂第66-67页
        3.2.3 实验仪器第67页
    3.3 实验方法第67-70页
        3.3.1 白氏文昌鱼AmphiNFAT基因全长的克隆第67-68页
        3.3.2 文昌鱼急性免疫刺激后检测AmphiNFAT基因的表达变化第68页
        3.3.3 文昌鱼AmphiNFAT基因空间表达模式分析第68页
        3.3.4 NFAT蛋白家族同源基因的搜索第68-69页
        3.3.5 多序列比对、保守motif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69页
        3.3.6 基于密码子的序列分析第69-70页
    3.4 实验结果第70-79页
        3.4.1 白氏文昌鱼AmphiNFAT基因全长扩增第70-73页
        3.4.2 白氏文昌鱼不同组织中AmphiNFAT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73页
        3.4.3 LPS刺激后白氏文昌鱼AmphiNFAT基因时间表达模式分析第73-74页
        3.4.4 NFAT蛋白家族系统发育关系、保守motif和共线性分析第74-79页
        3.4.5 NFAT蛋白家族基因选择压力分析第79页
    3.5 讨论第79-85页
        3.5.1 NFAT蛋白家族基因从刺胞动物门到脊椎动物都保守第79-81页
        3.5.2 NFAT蛋白家族的进化历程第81-83页
        3.5.3 NFAT蛋白家族能够参与先天性免疫应答过程第83-85页
第四章 文昌鱼TGFBI基因的克隆、进化与功能研究第85-102页
    4.1 前言第85-86页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86-87页
        4.2.1 文昌鱼的收集与培养第86页
        4.2.2 实验试剂第86页
        4.2.3 实验仪器第86-87页
    4.3 实验方法第87-90页
        4.3.1 白氏文昌鱼AmphiTGFBI基因全长的克隆第87-88页
        4.3.2 文昌鱼AmphiTGFBI基因空间表达模式分析第88页
        4.3.3 TGFBI蛋白家族同源基因的搜索第88-89页
        4.3.4 多序列比对、保守motif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89页
        4.3.5 基于密码子的序列分析第89-90页
    4.4 实验结果第90-99页
        4.4.1 文昌鱼AmphiTGFBI基因全长扩增第90-93页
        4.4.2 白氏文昌鱼不同组织中AmphiTGFBI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93-94页
        4.4.3 TGFBI蛋白家族的系统发育关系、保守motif和基因结构分析第94-98页
        4.4.4 TGFBI蛋白家族基因选择压力分析第98-99页
    4.5 讨论第99-102页
        4.5.1 TGFBI蛋白家族基因从多孔动物到哺乳动物是保守的第99-100页
        4.5.2 TGFBI蛋白家族基因受到的正选择作用可能与该基因的基因结构有关第100-102页
第五章 TLR信号通路的起源与进化研究第102-119页
    5.1 前言第102-103页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03-105页
        5.2.1 数据收集第103-104页
        5.2.2 多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第104页
        5.2.3 基于密码子序列的分析第104-105页
        5.2.4 多变量分析第105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105-119页
        5.3.1 进化速率分析第105-107页
        5.3.2 选择压力的大小和网络结构第107-110页
        5.3.3 多变量分析第110-111页
        5.3.4 NF-κB介导的TLR信号通路的进化和起源第111-11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9-121页
附录第121-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6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0~2岁儿童父母育儿评估量表编制及方法研究
下一篇:遗常室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苜蓿盲蝽的生物防治潜力